小时候,我害怕一个人。
因为,我感觉一个人很奇怪;一个人很另类;一个人,好像被孤立了起来。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合群,不要做异类。
小时候,出门有朋友,回家有父母,从不知道孤独是什么感觉。就在这样的群居生活中,渐渐的成长。
那时,我总是有一大堆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就连上厕所也要一起去。
慢慢长大以后,感觉“朋友”越来越成为自己的负担。比如:上厕所时,每次我上好后还需要等她们;再比如,每次约定出去玩,对方总是迟到很久,我还需要等她们。
但我又不想甩掉这些“朋友”,因为我不想被大家认为:没有人愿意和我玩,不想让别人认为我人缘很差。
直到看到《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上写的一句话:没有人在乎你是谁?你又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是明星?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在成功之前,你只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一粒尘埃。
我恍然大悟,是啊,我只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一粒尘埃,别人才没有时间来关注我和评价我,是我自作多情,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换位思考,走在马路上,我自己也不会去观察别人。而我,也只会关注名人或者明星。
我试着一个人行走在校园里,一个人行走在马路上。我观察别人的表情,的确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因为我是一个人行走而对我指指点点。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书中写到:朋友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你要学会放弃无用的社交,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面。
然后,我开始学“断舍离”,断掉和负能量朋友的接触,舍弃无用的社交,离开价值观不同的朋友。生活一下子变得轻松很多,美好很多。
从此,我开始一个人。一个人之后,我开始看书,我开始旅行,我开始练习跆拳道,我开始唱歌,我开始跳舞,我开始写作,我开始朗诵,我开始拍视频,我开始演讲……我开始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开始一点一点的让自己进步。
一个人,望着日出,看着日落,数着星星;一个人思考,躺在草原上,仰着天空,想着自己的未来,时间长了,越来越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和价值。
一个人以后,我发现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了,我充满自信,虽然自己还没有成功。
但,我,就是自己的英雄。
孤独,是最好的增值期。
孤独,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孤独,是我们成熟的必经之路。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说过一句话:耐住寂寞,才能守住繁华。
其实孤独没什么不好,我甚至感觉和一堆朋友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反而让人难受,那样还不如一个人静静的做一些让自己能力提升的事情。
我们要接受孤独,并且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足够优秀,让自己无可替代。
放弃无用的社交,静下心来,做回自己,去做自己正真喜欢的事情,去做自己真正渴望的事情,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一次,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加油!
PS:关于这个话题是有很多话可以讲,写的不够深刻,只是随笔而已。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