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厚厚的窗帘朝窗外看去,不远处的邻居家后面的窗户贴上了喜字,房间里灯光温暖明亮充盈着幸福。突然觉得特别怀念故乡结婚的习俗。一时兴起觉得要记录下来,纪念已经消逝的古老的仪式感。
我的故乡在湘江之东,地名是三点水的“株洲”。我们那边的结婚仪式是从结婚前一天下午开始的。首先男方要在婚礼前一天杀猪、起鱼塘、把成群的鸡、鸭赶到一起,要为下午到女方家(方言离娘)做准备。
中午饭过后由媒人、新郎官、男方家德高望重、家风好的长辈带着年轻的挑夫把成担的礼品在鞭炮齐鸣中往女方家里送。在我的记忆深处礼品不止鸡鸭鱼肉,还有布料、帽子等,礼品准备好了用大大的红喜字盖上,送给女方以及至亲长辈。女方家的客人在婚礼的头天晚上都来吃席、暖房了。
第二天一早,接亲队伍由两位早就精挑细选颜值高、家教好的未婚成年女孩,一个可爱机灵的小男孩、媒人、新郎官、接上亲(方言)的长辈、一群沉稳、健壮的男孩带上挑嫁妆的工具在响亮的鞭炮声中浩浩荡荡地往女方家去接亲吃席。
女方家的各路亲友、要好的乡亲都在婚礼当天早上来吃席送亲。等男方家接亲队伍到达稍作休息,就开席了。吃席结束后,新娘子就开始进房间跟母亲、姊妹抱着哭嫁,哭一阵子后又得到叔伯家去告别哭嫁。
哭嫁结束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开始安排男方家挑嫁妆的一群人开始搬弄物件。最早的时候嫁妆有一只大木箱子、一对四方箱子、皮箱、皮箱里有父母给的压箱礼__钱、高低柜、梳妆台、洗漱架、六床棉被、毛毯、大木盆、小木盆、八仙桌、配上四个条凳、一对水桶、烤火盆、自行车、收录机、缝纫机。随着时代的变革,又有了大衣柜、席梦思床垫、电视机、棉被也多起来了。接嫁妆的抬的抬、挑的挑、推的推,在噼里啪啦地鞭炮声中中欢天喜地的出发了。紧接着是媒人带着接亲的人,加上送亲的人出发了。顺便说一下,送亲队伍里的人也是早就挑选好了的两位漂亮、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女孩,为何具备这些条件,因为晚上男方家要闹洞房。这两个女孩不一定是家族的亲友,也可以是家族外的。
接亲队伍和送亲队伍送走后,紧接着就是上亲出发。上亲是女方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妹、长辈,还有女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情况下奶奶、外婆、妈妈是不能去的。队伍是否庞大要看女方家族的人丁兴旺与否。
再说说婚礼当天男方家的场景。嫁妆到了之后铺床,铺床得请男方家至亲里面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家道顺意的人来铺。新娘子到了之后名堂很多。婆婆、小姑子、大姑子都得躲开,拜堂时舅舅、舅妈主事。还得请一个人看住新娘子进门不能踩在门槛上,而是直接跨进来。拜堂后把早就预备好的机敏活泼的小男孩请出来到新房里的马桶里小便。接着就是家族里有两位能干贤惠的已婚女子打洗脸水、扫地,这些做事的人都可以拿到女方家准备好的毛巾、香烟、红包。这些礼节完成后,男方家安排主事的人,端来女方家准备好的糕点、喜糖往新房里撒,亲朋好友的孩子来抢,也是寓意吉祥、美满幸福。后面就是女方家的上亲到了,由至亲长辈细致、周到得接待,否则就会留下后患。上亲稍作休息就开席了,位置怎么安排也颇有讲究,一般都是女方辈分最高的人坐上席,男方家辈分最高的人陪客。吃席结束上亲稍作休息准备回家。上亲回去时男方家要准备礼物打发(方言)以前是布料、香烟、糕点等。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都是折现金。这里面也有讲究,爷爷、外公礼金最高,外婆、奶奶、妈妈没来也要把礼节带回去。
晚上是婚礼最热闹的时刻。时间的长短、隆重与否要看送亲的两位女孩水平高低,一般都是请有送亲经验丰富的女孩。闹洞房的人都是早早吃过晚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还有男方家留下的宾客。人特别多,从新房到堂屋都挤满了人。鞭炮一响,能言善辩的主持闹洞房的人先让一对新人交代相识经过,再做游戏,然后就是让女方送亲的两位女孩闪亮登场。送亲女孩一出场就得为k歌几比几与男方那边的人如同华山论战那样辩论一番才会罢休 。哪方赢得开门红得看双方的水平。最后是女方唱罢男方登场,好不热闹。那时我们这些小不点的音乐熏陶比在学校里深刻多了。红歌、山歌、湖南花鼓戏、黄梅戏、流行歌、原生态歌曲特别丰富。到最后就是跳舞,霹雳舞、慢三步、恰恰等也是丰富多彩。一直要到后半夜送亲的和男方江郎才尽才算罢休。这时男方能干的主事人以防闹洞房的人开溜,就会把大门从外面拴住,准备糕点、糖果、花生、煮好的面条、米粉给闹洞房的乡亲们当夜宵。吃完后,再放鞭炮送客。
婚礼第二天,男方家的父亲、叔叔、伯伯、舅舅、兄弟姐妹连同送亲的人吃完早饭一同回门,一场婚礼才算圆满结束。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嫁妆由原来的抬、挑、推到后面提前一天用车拉,再到现在准备婚房一步到位。以前的接亲、上亲步行到现在婚车队接送,难舍难分的哭嫁、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消失殆尽了。那些令人回味的温馨场景只能用文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