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于批判“双减”政策,全文只列举实事。每次教育改革,都一定有利有弊。“双减”政策还处于摸索阶段。分享我的经历,给有相同烦恼的家长一个参考。
深宝今年9月步入小学一年级,“双减”政策规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前两个月,我非常幸运的躲过了“鸡飞狗跳”的作业辅导任务。晚上陪深宝读读课本,讲讲故事。还有富余的时间玩玩具,甚至种花养草。然后在9点半前睡觉。家庭氛围一片祥和,母慈子孝,完全达到了“双减”政策的美好期待。
直到一周前,语文老师课堂听写拼音。一共听写了14个拼音,深宝只写了4个,其中错了2个。
根据通知群里老师的反馈,全班44个同学,有19个同学能做到只错1-2个。家长群里,家长的反馈则是,有孩子一个拼音都没写出来。
我在家长群里请教教育方法,大伙讨论的结果是:写、多写、多听写。这三个“写”当然不是老师上课时间的写,而是晚上在家里写。完全违背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有两个朋友的孩子恰好也是一年级。
小W:幼儿园大班时,在校外机构系统的学习了拼音。上小学后,晚上写作业到10点是常有的事。不是写学校的作业,是家长自己布置的课外作业。
目前小W在拼音的书写和拼读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对于整体认读音节还记不太熟。
小C:上小学才开始接触拼音。家长认为起步比别的小朋友晚,于是每晚都会让小C将当天的学习内容多抄写几遍。
目前小C单个拼音的读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拼读上,经常会出现pa-巴,zha-差的错误。
深宝读的多,会拼不会写。小C写的多,会写不会拼。小W则把两者都兼顾到了。
结论很明显。于是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每晚给深宝复习之前学过的拼音,复习完马上听写。第二天复习前,会把头天错的、不会的再听写一遍。如此往复。
效果非常显著,一周后的听写,16个拼音,深宝只错了2个。相对应的,家庭氛围急转直下。9点半前睡觉,也成为了奢望。
“双减”政策中,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目的是减轻孩子的课业压力,轻松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会因为突然增加的写字要求,挤占孩子玩耍和运动的时间,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那为什么政策是:不布置书面作业,而不是取消作业?
因为作业是必须的。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必要的三个步骤是:“学习——练习——复习”缺一不可。上课是学习,课堂作业是练习,家庭作业则是复习。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没有养成书写的习惯。写字不仅慢,还丑。简单的五六个字,能写上半个小时。如果家长要求稍微高一点,一个小时能写完就属于高效率。
小学低年级作业压力大,并不是因为作业多,而是因为效率低。解决不了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停止布置作业,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写字的效率,和书写的工整度,并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得到改善。要解决写字效率低下,书写不工整,唯一的方法是多写。写熟了,才能写得快,写得好。
目前的政策,将书写的任务,从一二年级推移至三四年级。一二年级回避的书写问题,必定在三四年级爆发。以前说三四年级是个分水岭,以后的三四年级将是一条分割线,泾渭分明。
教育部2021年8月30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减少考试的次数,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家长对排名的焦虑。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家庭书面作业,学校不进行纸笔考试。相当于切断了学校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反馈。家长看着孩子天天按时上学,在家好好读书,却不知道孩子只会认字不会写字。
从0到1,必定是个痛苦的过程。从不会写字到熟练书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更改现有语文教材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平缓过渡,不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可以考虑将书写习惯提前,而不是推后。
从3岁开始阅读,已经被大众认可。那从5岁开始基础笔画的书写,是不是也可以慢慢推广。
不知从何时起,资质差一点的孩子,想要努力更一点,就成了内卷。家长想更负责一点,不想躺平,就成了鸡娃。难道以后普通的家庭,生下普通的孩子,就只能教育孩子接受平庸,心甘情愿的成为螺丝钉或者垫脚石?
抱歉,我做不到。
我担心孩子能力不够,连普通人都做不了。我害怕孩子不肯接受平庸,在想要和得不到的痛苦中挣扎。我更无法接受,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质问我,为什么不在他小时候逼他一把。
我已经确定我家孩子,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孩子,没有任何特长和天赋。但我会教会他,什么叫勤能补拙,什么叫态度决定一切。
人世间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