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一百一十二篇。
昨天开始看汪丁丁的另一本书《情理与正义》,我还是要说看书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越看,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与肤浅。有时不免会有点郁闷,不过也在激励我继续不断的读。你都那么的无知了,你还不好好学习吗,否则不就更无知了吗。
在开始今天的思考前,我要先梳理一下我的情绪。闺女的周考成绩下来了,我虽然可以接受,但谁又不想自己孩子学习可以更好呢。总是对成绩抱有希望,可又是一次次的被现实打击。就像我知道自己无知,却又不愿意接受一样,我想通过努力改变,可改变与期望之间总是还有差距。有时感觉自己都有点消极了,可是对于一些问题,我接受又能怎样呢?我也想尽全力去影响,去改变。但我的能力不也是有限的吗?其实这样看,你的不甘只是针对你自己的。你的焦虑是来自你对自身的一种焦虑。好像这种感觉从小就是存在,每次考试都是满怀希望,可最后的成就却总也不理想。这种不理想也只是离我自己明知不可能的目标的不理想。但还是每次都在期待奇迹的出现。可毕竟我不是神,我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期望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只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我大概已接受了自己的普通,但又开始为孩子焦虑了。就像以前我期待自己一样,现在也是期待奇迹可以出现在孩子身上。
无论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的上面或是下面永远都还会有其他人。可我们也永远都是习惯看上面,而对下面常常是视而不见。让我想到了一句歌词,不断失望,不断希望。像是在没开盘前,我希望今天可以是红的,可是开盘了,全是绿的。不过乐趣也是你可以不断的希望,虽然失望多于如愿以偿。
你所希望的是啥,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结果。那些你希望得到的东西在你得到后,你都会习以为常。你想要的只是可以变得更好,你想要的是个持续变好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你不断膨胀的欲望。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问题。就算你的孩子考了好成绩,你是不是希望她还可以考的更好?如果本科不再是问题,那么是否能上重点就成了问题呢?如果重点不再是问题,是不是又会产生其他的欲望呢?这是肯定的,人的欲望是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的。还有你自己,跟汪丁丁比,你是无知的。但就算你像他一样博学了,你就没有欲望了吗?人家不也是一样在不断的学习吗?出新书,做研究,搞教学。欲望是无止境的,你需要的是知止,找到自己的边界,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巨大差距与不同的。你不能用人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定你自己的计划。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那你说燕雀好还是鸿鹄好?没有可比性!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两个不同的物种,你怎么进行比较,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对二者都公平的标准。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你就是自找苦吃。你需要进行自我定义,外界环境给你的可以是启发,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我对于自己的无知,与对于孩子的成绩的焦虑是相似的。都是因为我拿了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想不焦虑,首先你要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接受你所拥有的一切。你可以有对未来抱有各种期望,但那不是用来比较的。那是用来让你找到差距,从而设定改进和成长计划的。针对于差距你的焦虑没有用,反而会影响你的心情和行动。你应该把关注点定在如何改变上。找到你能做的事情,去切实的做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改变,光是在原地焦虑有个毛线用啊!任何的路都是一步步的走出来的,行动比焦虑管用。
不过我现在焦虑的更多的是我的闺女,对于我自己,至少我还是可控的。但是对于孩子,我只能是通过与她沟通实现一种间接的影响。最终的决定权在她,如何的行动也在她。她是否能按照我的期望发展,我控制不了。但反过来说了,你为啥要去控制她呢?她的人生要由她自己控制,你认为的好,也只是你认为的好。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呢?但又有几个能真的成为龙凤呢?如果成不了,那么做只小燕子不也挺好。你的焦虑来自于期望太高了。可又无法放弃这种期望,毕竟孩子还有很多种可能。我不可能过早的接受现实,总是要到是在无法改变时,才会甘心。回想一下自己,不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接受的自己的平庸吗?可是接受了自己,又开始无法接受孩子了。我真的有点无法接受,所以才会如此的焦虑。感觉自己尽力了,但又感觉自己没有尽力。我一直在想办法,但又真的感觉没有什么好办法。越是对于自己在乎的,就越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只能说真特么的痛苦!
我自以为还是很有韧劲的,但就是对于孩子,我是充满了无力感。这可能就是我的弱点吧。思考其他的问题,我都是能想出个头绪的,但就当问题是涉及到孩子时,我就好像无能为力了。想去干涉,但又认为无为而治更好,我只需要尽力的去影响就好。我希望孩子能跟我一样读书,但我也从来没有强制要求他们读。我总是认为很多的问题在你开始读书后就不再是问题了。
我认为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根源其实都在我。但我感觉我也没有做错什么啊?但为啥孩子还是没有按照我预想的方向发展呢?问题肯定还是在我。我曾经自责过,我替孩子做的太多了,没有让她们得到应有的锻炼。这可能就是我的局限性吧,正是因为我的不足,才导致了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家庭是孩子的土壤,还是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对于孩子我是绝不接受现实,我还是要想办法的。作为父母,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