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三十七期:热爱 (3)爱国志士(正逢抗战胜利80周年);
曾祖母是个小脚女人,我记忆中的曾祖母已经病了很久,她很健忘。比如刚准备拿起扫把打扫卫生,可刚拿起扫把,就忘记要干什么了。刚准备出门去邻居家聊家常,前脚刚迈出家门,后脚便不知所措,便茫茫然地看看四周,愣在原地。冬日里是最令人担心的,她有时大半夜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四处溜达,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深冬的寒冷。好几次被街坊邻居发现,邻居好心地问她:“你这是要去哪?”她支支吾吾,冷不丁地来上一句:“你是柱子的孙子吧!真像。”邻居们只要晚上听见狗叫声,便晓得又是我那曾祖母闲逛了。
曾祖母之后健忘到谁也不认识了。父亲只好将曾祖母关在小屋子里,用木头将窗户钉牢,木门上了锁,留了个透光的缝,以便来送饭。曾祖母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还有这么大的精力,期间多次破窗而出,一个人走了很远,被好心的邻居带了回来。于是那窗户被一条条木板封得更死了。
这是我的曾祖母,一个生在清末的女人,一个三寸金莲,小脚女人。你要问她你有几个孩子啊?她也早就忘光了。她留下了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其他不晓得多少个孩子上了战场。曾祖母当年把年幼的我,错认成了我的爷爷。当时我的爷爷去世也很久了。我还记得,那段时间谁给曾祖母送饭,她都不吃,绝食。她发疯一样,说着一堆听不懂的话,从门缝中吐口水。当时父亲索性让我去试试。我刚一凑过去,曾祖母便安静了。嘴里喊着:“玉和,玉和,你来了。”我慌慌张张看向父亲,只见父亲眼睛里泪水在打转,父亲推着我的后背:“快应啊,快说话啊,别傻愣着。”我看见蓬头露面的曾祖母,试探性地回答:“吃饭了,该吃饭了。”曾祖母拿起饭,吃了起来。
事后我知道,玉和是我爷爷的小名,也发现曾祖母脑子可好使了,记忆力可好了,她会记住几十年前的某一天,干了什么事,吃了什么饭。她会给我讲故事。我在父亲的命令下,偷偷将一些治病的药兑到饭里,好让曾祖母吃下。
我因得到了一份送饭的工作,引得父亲开心,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多故事。曾祖母在门里,我在门外。她的故事充满了魔力,有时她一讲起来就收不住了,一直从中午讲到傍晚。等到我肚子咕咕叫了,她才收住。我又将这些故事,在小学课堂上讲出来,我一讲起来,全是同学的赞美声和惊讶声。清朝的小孩子留着长长的辫子,地主拿着长长的鞭子,马匪吹着长长的号子。
讲到曾祖父时,曾祖母哈哈大笑:“老家伙当年性子躁,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我听了很多历史,有清末起义的,有打地主的,有抗日的,有剿匪的,有饥荒的。我儿时最热爱的就是听曾祖母讲那些悠久的故事。
曾祖母隔着门缝,给我讲以前的岁月,那些冰冷的话语,传到我的耳朵。我当时不懂生死,自然也不怕生死。
“当年,有个小日本鬼子,胆子小。跟着小日本的大部队走散了。那个日本人笨手笨脚,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操着一口瘪嘴的中国话。”曾祖母绘声绘色地讲着。
“小鬼子走路像鸭子。”我在门缝外学得有模有样。
“那个小鬼子,他娘的装可怜。那时他从村东头,一直走到村西头。街坊邻居早早将门窗关紧。小鬼子拖着腿,满头大汗。”曾祖母看着门缝外的我,拖着假装残疾的腿,右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于是讲得更起劲了。
“当时我们只知道中国和日本打起来了,看见小鬼子身上有枪,都不敢上去。后来那小鬼子累晕了。柱子家把看门的狗放了出去。那狗跑到了小鬼子身边,拼命地摇起了尾巴。那也是一条人命啊!”曾祖母提到人命,声音调地高高的,一颤一颤的哭腔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
“小鬼子被我们救活了!刚开始挺勤快的。帮村民干活,除草放牛,掏粪施肥。什么脏活累活抢着干。后来呢,我们发现他的枪里没子弹,怪不得他要装孙子。长时间吃素,营养不良。他脾气也开始暴躁起来,说着一口鸟语。一天晚上偷偷摸摸把咱家的鸡偷了,准备开荤,改善生活。我那老汉一个爆脾气,上去就给那鬼子来了一巴掌。鬼子当场哭了,之后就不知道去哪了。为此他手掌还受伤了。”
“后来呢?”我看向自己的手掌,小心翼翼地吹了几口气,透过无尽的岁月感到丝丝疼痛。
“后来不晓得过了几个月,一大批鬼子来扫荡,人是四处逃啊,有些跑得慢的,都被找了个大坑,活埋了,一条条人命啊!咱家里几个男的,全都去打小日本了,都没命了。”曾祖母牙齿所剩无几了,说起话来含糊不清。
“埋到土里,等春天来了,什么都会长出来的。这是爸爸告诉我,种子只要在地里,等春天来了,都会重新生长。”我不解看向曾祖母。
她默默看着我,从门缝里伸出那苍老的手,摸着我的头,欣慰地说着:“春天,已经来了。”
之后我不单单只是给曾祖母送饭,我会搬个小凳子,端上自己的饭碗,陪着曾祖母一起吃饭。后来我为了听上更多故事,一闲下来,就整日陪伴着曾祖母。曾祖母没活到百岁,九十八岁。曾祖母去世时,我进屋清理遗物,从门缝外向外看去,只能看见小院子,院子里的草黄了又青,竟长出几朵小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