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 ”|《半月谈》X美妙成长【第二期】文字版回顾
7月2日晚上8点,《半月谈》教育公益大讲堂“美妙成长”第二期直播公开课准时开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孙云晓;《半月谈》文化传媒中心主持人张建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校共育心理学专家梁晓玲,共同就“做读懂孩子的家长,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谈直播。
直播中,依旧同步对数百个家长社群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答疑与探讨。
在对谈中,专家老师们提到了很多家长心中的痛点问题,例如:“孩子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但从青春期开始,亲子关系就变得极其恶劣,该怎么办?”“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该怎么面对做作业这个大坑?”“亲子关系究竟在家庭教育与孩子一生的成就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该怎么避免玩手机的隐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该使用什么样不同的教育方法?”
面对这些问题,孙云晓老师贡献了他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二十多年来,在实践中扎扎实实总结出的无数珍贵经验。
社群内家长互动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孩子越长大,跟父母的关系越不好吗?
梁晓玲
孙老师,我们收到不少家长的求助,觉得好像孩子小时候很听话,长大之后,跟父母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孙云晓
亲子关系好坏,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你什么时候跟孩子关系好,你的教育可能成功。你跟孩子关系差,你的教育一定失败。
那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听话,长大不听话?
其实这是个很正常的变化。
十岁前,孩子依恋大人。十岁后,孩子叛逆是非常正常的变化,父母跟不上孩子的变化,所以没法儿交流。
我在这里想提出一个家庭教育的实质,教育,就是父母改变自己。你不改变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
所以父母要在改变自己上下功夫,才能发现教育的奥秘。
因为孩子都是正常的。如果你只沉浸在孩子的变化上,心里只顾着失落,是无法真正掌握到教育的奥秘的。
很容易就表现成了:十岁之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父母的年纪,十岁到二十岁,孩子开始轻视父母。
很多父母应对这种变化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比如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的米多。你那点事我还不知道吗?”
你是过来人,没错,但孩子的人生,他要自己经历,要自己尝试。你在旁边指指点点甚至泼冷水,孩子自然而然不想跟你交流。
所以父母要理解的变化、合理看待。
我觉得最好的节奏,是十岁前,父母主要对孩子严加管教,养成生活、学习上的好习惯。而十岁后,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理解和尊重。
这是一个变化的界限。
梁晓玲
我举一个例子来形容这种变化吧。
就像孩子成长中,要换很多尺码的衣服,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要换。所以孩子跟家长关系的尺码也要换。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有非常激烈的冲突,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没有顺应年龄阶段的冲突而改变。没有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尺度。
所以实际上,亲子关系,家长要更多向内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