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内疚感时,一般会考虑两种类型:
实际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会告诉你,你的行为实际上已经给他人造成了困扰。
过度内疚感——指内疚被过于夸大或膨胀的感觉。
内疚和能力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罢了。内疚的人代表着他本是可以控制局面的。
如果你的内疚感和你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之间是成比例的,那么你的内疚就是合理的。你可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可能带来痛苦。如果是后者,你最好有所行动,做出适当的补偿。你可以问他:“我可以做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能让你好受一些吗?”其实即使你什么也做不了,对方也会感激你能这样去问的。
有人稍不注意就会做得过头:过度内疚,过度道歉。学会后退一步,收敛你的内疚和歉意,对你而言是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尝试坐下来重新思考心中的那份内疚。带着内疚继续生活可能就是当初牺牲他人选择自己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在未来,你或许会发现这份对真实的自我的坚持是值得的。
如果你对那些你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或者根本无法人为控制的事感到内疚,那么这种内疚感就是多余的。
有人认为,内疚其实是一种面向自己的愤怒。有时可能真的是这样。将内疚感视为一种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悲伤情绪的防御方式,其实更有意义。
内疚意味着你原本拥有不让这一切发生的能力。
如果你有了直面生活的不确定性和自己的无能为力的勇气,你就能不必承受过度的内疚感。
过度内疚感也常常出现在孩子身上。一旦家里出现任何冲突和不愉快,孩子们都倾向于认为这是他们的错。不知怎的,内疚感会让你感到安全——因为它意味着自己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人——而不是将问题留给缺乏教养技巧的爸爸妈妈。那些在家里出现问题时选择责备和自我责备的孩子,会尝试通过让自己变得知书达理,讨人喜欢来改善家里的关系。
另外一种选择是让孩子接受爸爸妈妈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的事实,尽管这对他们来说非常恐怖。
成年之后再来回忆童年,有时是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可以帮助我们接纳并表达那些在我们太小和不够独立时无法承受的情绪。最终,你对父母的看法和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而释放出小时候积累的过度内疚感,则会让你如释重负。
消除内疚感,重要的是打破“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当你对环境状况的评估从“一切都是我的错”转变成“5%是我的责任”,你就会轻松许多。
但是意识到自己过度内疚不仅不会让个体如释重负,同时也会让他们因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而感到恐惧。
《高敏感是种天赋(套装共3册)》伊尔斯·桑德 |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