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之后,我大陕西终于迎来了春天的一次大的降水天气。一早起来就看见漫天而降的雨雪,中午时分地上已经有一层白,空中一大朵一大朵的雪花随风飞舞。微信朋友圈里也下起了雪,照片、短视频将各处的雪景进行了大集合。有人配文“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传说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还有人呼道:“下冰雹了”。
其实今天下的有雪,也有雪的亲戚,叫“霰”。那么,“雪”和“霰”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什么是“霰”?霰是指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华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接下来再看,“雪”和“霰”的区别是什么?
1、形状上的区别:“雪”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故有“雪花”之称。雪花是一片一片的。“霰”是由冰相粒子构成,是冰相粒子外覆霜的结果。霰是呈球状的 。
2、个头上的区别:雪的个头小,雪落地不易碎。霰个头大,落地容易破碎。
3、声音上的区别:霰有点像冰雹,落地会有声音,而雪落地比较安静。
其实,“霰”是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尔雅》曰:雨霰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杂下,故谓消雪。)又曰:雨雪相和为“霰”。
《农候杂占•卷三》记载,《传》曰:霰,暴雪也;《笺》云:雪自上遇温气而抟谓之霰。按《释名》霰,星也。冰雪相搏如星而散。
“霰”还出现在很多诗歌中。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最熟悉的当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