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悟道
文∕一笑东方
一切皆走向虚无,但虚无也是一种存在。
这是我二十岁的时候感悟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佛学中所谓的空的理念,空不是没有,而是全都有,一切的有都孕育在这个“空”中。
其实我又想了想,这个理念最早是从什么时候萌生的,我忽而想起了《西游记》有一阙词: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当时读的时候,我就心有所动。正如六祖慧能在那个深夜听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样,这颗心就是佛心。
我和世界的关系不仅是实际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灵的距离。
我常常和这个世界不够和谐,我常常对于不满的事情开始抱怨,我想这不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所应持有的态度。我常常说,好的文章是不能怨的,其实人生也应如此。然而如我,也未能完全做到。
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释迦牟尼临走的时候说,你们要以戒为师,不放逸自我的行为。我想这是伟大的人类导师最后的遗言,而我们今天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太少。所以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遁入丛林的修行者,仍有吃斋念佛遁入空门的沙门,那样才是纯正的修行,不给自己留有任何余地。这个时候真正修行的人和自己向往的世界更加切近了,所有才会有禅悦,我想和也是佛陀在灵山拈花独笑的缘由。会心者,不必多言,不会心者,说也不懂。佛学不仅是知识,更是需要一种机缘。
所以,孔子弟子三千,真正传其衣钵的人不多。佛陀的弟子更多,然而真正传其衣钵的也许只有那十大弟子,仍是机缘问题。有人吃斋念佛,仍然不懂得佛理,有人广行善事,谁又会问他皈不皈依摩门。正如荤戒不是判断修行的依据一样,因为最初的佛学,沙门在接受布施时没有荤素之说,不然佛陀为何接受牧羊女的乳粥呢?上座部的僧人接受食物时还会挑拣荤素吗?西藏僧人在那样情况下你让他们食素?所以荤素不是戒定修行的依据。同样弟子的多寡并不能说明真正的学说的昌盛。神秀弟子多矣,然而法脉却在慧能。
诚如文学,热闹的那么多,不是被拍成电影,就是被拍成电视。仿佛销量就是一切,流量就是一切。然而,这离真正的文艺之道越来越远,你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也会越发的远。
修行,就是接近心灵世界的距离,或者说重新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修行的世界必然是孤独的,偶尔也能遇见几个相同经历的人。更多的时候不放逸自我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去处理好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世界待我如何,是我的因果;我待世界如何,是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