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我奔向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活着》这本书收获了相当多的好评,在国外有些学校甚至成为了学习中文的第一本书。虽然一直都有所耳闻,但是却在想看书时屡屡忘记。也许是它的书名让我本能的想要逃避,“活着”这是多么沉重的一个话题?于是,怀着好奇与期待,我翻看它的第一页。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和那些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男人和女人,注意,是“曾经”。这是一部悲剧,可看完后除了在福贵的孙子苦根死了的时候,想到他是那么的可爱就像我家中的小弟一样时感到遗憾流泪,其余的我只感觉到愤怒。在文章开头福贵父母的双亡,我愤怒的是福贵的不争气,再到儿子有庆的死亡,我愤怒于官僚主义和人们的势力,再到女儿凤霞、老婆家珍和姑爷二喜的死亡,我愤怒的,却是这个故事的剧情,而不是故事里的现实,我早已能猜到他们的死亡,然而如此的刻意安排,过分地戏剧化,我一直在想作者是不是太过刻意?
一味地追求悲剧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活着”的本意?
对于这一点,不知是我涉世未深年龄尚小,看不得且看不懂悲剧,所以迁怒作者本身?还是作者其实早已忘却本心?故事篇幅不长,一个上午就能将它看完,所以故事的情节在我看来也是“避重就轻”,述说的多为重大的事,也正是这个原因,它带给读者的震撼也是相当大的了。
在知乎的相关问题下,一个高票回答上写道“《活着》是写给大人的寓言”,的确是的,除了悲剧之外,福贵的一生还是或多或少能带给发我们一定的启发的。无论是家道中落,还是被迫参军,再到后来的饥饿困苦,还是最后只剩一个人和一头牛,福贵一直是往前走的,从来没见到他有过度的伤心而导致停步不前,作者在这一点上从没有过多的描写,对于这里的安排我是有点疑惑不解的,不多写福贵对于死亡的伤心反应,是因为这不是重点还是因为他真的不伤心?令人深思。甚至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福贵为了催促牛干活,用这些亲人的名字来骗牛,他是如此的“不在乎”?在我看来,这也许也只是他排除内心的悲伤寂寞的一种方式。
从福贵如何面对悲剧好好生活的过程中,兴许是能学到如何接受死亡,但是从中明白“活着”的道义,抱歉,我并不能感受到。我觉得人的一生虽然死亡是看似最重大的事,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反而日常生活的点滴才是“活着”的印记。虽然文中也有对他们生活的描写,但太多的死亡喧宾夺主,尽管对于死亡的描写不多,但它就像一部充满了高潮和反差的电影,又像坐了一次过山车抱歉,过程中不断地360度“翻转”,在我眼中这是假的活着,却是真正的死亡。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问了看过这本书的一个同学,我问道:这是悲剧吗?她说前面的确很悲,到后面有希望。是啊有希望,例如误打误撞地练出了铁,媳妇生的病好了,儿子有跑步特长,女儿找到了爱人并生下一子,苦根的俏皮可爱,看似很美好,却都转瞬即逝,令人唏嘘不已,由喜转悲,悲伤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