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初为人母,收获了生命里最温暖的一件小棉袄。
看着这个软软的小生命,满满的母爱洋溢之余,我也要肩负起做母亲的责任。带孩子的过程中,起初我的关注点都在她的吃喝拉撒睡。慢慢的,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能跟你有眼神交流了、开始能用她的啊哦咿呀跟你对话了、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我开始惶恐焦虑。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我越来越紧迫地感受到自己对于育儿知识的匮乏。偶然的机会,听同事提起有这样一本介绍儿童养育的书籍,立即购来,随手一翻,大量的案例和理论解析让自己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是这样!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介绍了孙瑞雪团队的早教理念,即儿童的成长和发育,每一方面都有其特定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时间段内,孩童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征,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吃手
举个例子,许多婴儿在两三个月左右会开始表现出爱吃手的现象。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但仍有很多家长对此非常介意,认为孩子吃手不干净,口水抹得到处都是不好看。我甚至见过一个六个多月大的小宝宝家长,孩子一吃就打手。
殊不知这样的孩子正处于口的敏感期,他需要通过口来探索世界。如果在这个敏感期阻止他探索,没有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在长大后甚至是成年后,孩子会一直陷在口欲探索中不能自拔。
我的班级上还有一个孩子时刻会下意识去啃自己的衣领、红领巾,不用猜问也知道,孩子家长肯定是属于“阻止吃手”一派。
很庆幸看到这本书时我家孩子的口敏感期已经平稳渡过,幸好自己没有在她吧唧小手的时候阻止她。
遗憾的是冬天的时候孩子正好九个月左右,非常喜欢自己抓食物往嘴里送,然而我让她自己用手感知食物拿着吃的时候不多,偶尔让她自己拿瓣橙子啃,都会因为抹得到处都是水而忍不住中断,带孩子的时候犯洁癖是病,得治。
2.秩序敏感期
除了口的敏感期之外,任何一种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执拗”都能看做是孩子的敏感期。
书中的有一个例子,三岁的轩轩有自己放东西的秩序时,整理教具的时候一定要先放教具A、再放教具B,如果他看到教具不是按照他的顺序摆放,就一定会去重新调整。
我家两岁半的外甥女一一也是这样,在穿衣服的时候有自己特定的秩序:一定要先穿裤子再穿外套。如果奶奶先穿了外套,就会发脾气大叫,要重新穿一遍。想来一一也是到了自己秩序的敏感期。
这让我在看到书中案例时,忍不住会心一笑。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其实都是来自童年。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希望她独特的小秩序不被打乱。
3.模仿和自我认知
又比如书中所说模仿的敏感期,读起来也很有共鸣。现在我家孩子应该正在到了她的第一个模仿的敏感期,点头、摇头、摆摆手等动作对着她做几次之后就能学会,也许我可以多加精细动作的示范,让孩子模仿,锻炼她的精细动作。
再比如关于自我认知的敏感期,我们的许多家庭一直都学校都强制孩子将制作的东西分享给客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是这并不适用于五岁之前的孩子。
在五岁之前,儿童是通过物品来发展自我的,儿童必须先拥有自己的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
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一个原则:自己的东西,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
读到这里,我瞬间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口里“小气”“护东西”的孩子,以后我的孩子到了“护东西”的时候,我一定会尊重她的想法,征得她的同意之后再用她的东西。
4.概念学习
还比如如何教6到12岁的儿童学习概念,了解概念,其实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罗列,比如解释杯子,就把具体的杯子放在后放在前面。
另一种方法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比如解释驴就说驴是一种像牛又像马,能叫出又长又大的声音的动物。
我们的词典里很多时候都是用一些词去定义另一些词,比如什么是金属,金属是金银铜铁的,那什么是统计银铜铁呢?金银铜铁等是一种金属,这样就陷入了一个逻辑循环的困境,用这个解释那个,用那个解释,这个最后转了一圈怎么也解释不清楚。儿童对事物的基本感觉和表象正在建立过程中,作为老师,特别是面对低年级孩子,我们更应该要尽量用具体的形象帮孩子建立概念。
静待花开
孩子天生就有吸收知识的本领,婴儿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学习,学习认识和母体不同的空间,声音,光线,物体的形状……使尽全身解数去听看 触 嗅……而成人却认为儿童必须靠管 打 骂,才会学习。
其实只有精神放松了,孩子们才会对认识事物有兴趣。学习应该是人的天性,但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孩子从天生喜欢学习,到什么都不爱学?
也许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孩子学习他的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当面对孩子某些表现比如爱吃手,爱丢东西,爱反复重复某一个动作,内心不会再疑惑不解,也许面对婴幼儿,我们很多时候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候孩子的成长,给予一定的规范即可。 推荐家有小宝宝的家长备一本,随手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