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习以前的读书笔记,看到了三个相似的内容。
第一个,余华的《活着》里写到,活着的力量不在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第二个,柴静的《看见》里写到,人的强大不在于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第三个,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有一段话:“我说,娜娜,你知道么,“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
余华笔下的福贵,年轻的时候嗜赌成性,甚至于把自己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全部败光,差点连老婆孩子都要抵押给别人。阴差阳错经历战争之后懂得世间人情的珍贵,只是悲剧也才刚刚开始。从战场回家后,母亲已去世,女儿变哑巴,接着丧子,丧女,丧妻,丧女婿,丧外孙,唯一陪伴他的只是残缺的夕阳和一头老黄牛。也许在失去儿子的时候他还在埋怨人世的不公,怨天尤人,但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才算是真正的活着,内心平静如水,这是经历了失去之后带给他的力量。
柴静笔下关注的也是很多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的角角落落,她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感悟。从非典到汶川地震,每一次的痛苦都能让我们每个人重新认识生命对于我们的意义,不是你征服了别人,别的东西或者人类征服了自然,就可以获得幸福,而是面对人世间中种种苦难以及无情的自然灾害,失去了你珍爱的东西之后,我们还能以一颗强大的内心坦然去面对,承受一切。而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社会黑暗之后,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因为她承受了足够多的东西。
我很少读还在活着的人写的书,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写的畅销书,但是韩寒让我莫名的喜欢,也许是他这么年轻就写出了那些经历过人生百态的人才有的感悟,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他的思想成熟中带有稚嫩,就像青春期时候的爱情一样让人欲罢不能,忍不住想去尝试一下,这种特色在《1988》中最为明显。他虽然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但是对于人生哲理的感知却超出我们一大截。笔记这段话,就是他的文字的魅力所在。如果那些失事的航班,发生的车祸,致命的疾病,都可以用“虚惊一场”来形容的话,没有人会再对自己的爱的人说一帆风顺,五彩缤纷这些明亮的成语。同样的东西,比起得到的快乐,失去的痛苦带给人更大的影响。
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在没有失去之前,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的越多越好,不管是金钱,名利,还是自己并不需要的一切,直到当我们失去之后,才发现我们得到的一切,还不如失去的东西珍贵。我们总是急着去征服,去拥有,去证明自己,却没有感受到忍受的力量。
我喜欢周星驰拍的电影,因为他对失去这个东西看的很透彻,也在告诫我们学会珍惜和承受。《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在最后失去了紫霞仙子才明白自己爱的人是谁,《西游降魔篇》里陈玄奘在段小姐死后才明白只有先学会去爱一个人才能去爱众生,也最终走向取经的道路。基本上每一部他拍摄的电影都会有这么一个女人在男主角的身边默默的存在着,直到男主角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只是有的结局圆满,有的结局遗憾。而他本人自己的人生也大致如此,在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问到他的家庭感情问题,他很心酸的说“我觉得是我的运气不好,你觉得我还有机会吗?”,最后柴静对他那句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表示理解的时候,目光呆滞的他只是缓缓地说了句“谢谢你啊,谢谢”,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隔段时间复习自己以前看过的文字,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也慢慢觉得很多东西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人的感悟是相通的。有的你自己经历过,你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隔着时空对话,有的你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你也会对人生看的更透彻。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