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璐的风波从2017一路荡到了2018。不论当事人PGone,还是贾乃亮马苏,甚至思聪黄毅清红花会,但凡跟这事扯得上一点关系的人,都在热搜上挂了一周,原地圈了一波“吃瓜粉”。
终于,佛系青年坐不住了。
“出不出轨随便吧,真别每天热搜了,求求你们放过贾乃亮也放过我吧,这瓜快要吃吐了”
可大众显然并没有审美疲劳,爆料真真假假一锤接着一锤,话题一个跟着一个轮番蹭着热度。传说中的1400万公关费,甚至炸出了陈新颖,这个在变形记中成名的“十八线”网红。
有热搜的地方就有粉丝
在“周几见”之后,除了公关买来的水军,最能够360度无死角,扒出各种“证据”力挺偶像的,就只有粉丝了。薛之谦如此,PGone也是如此。
今天,一些PGone的粉丝在为偶像舌战群儒的同时,秀出了自己的学历,又引了新的一波diss:谁说读书无用?关键时刻还能恐吓吃瓜群众。
娱乐圈的复杂,不言而喻。对于事件的真伪,我们不做过多的探讨。
我们今天谈谈,追星这件事,我们到底追的是什么?
我们袒护的可能是自己
“粉爱豆”这件事跟其他的人类情感,诸如爱情/友情是一样的,有着复杂的情感机制。而在出发点上,却也各有不同。
一部分人把偶像视为“soulmate”,他们喜欢的是一种情感投射,他们认为,偶像的身上有与自己的共同点或者说,偶像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另一部分人,抱着欣赏和娱乐的态度。这些人视“追星行为”,为跟去看一场电影,参加一个聚会同样的娱乐活动,本质上是获取愉悦。
还有人处于复杂的情感交叉地带,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始于才华,忠于人品/始于颜值,忠于才华”
但不能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追星的人,都是出于对偶像的认同和欣赏。这种喜爱也不该被妖魔化,其实这与我们偏爱一家饭店,给朋友安利一首歌的情感是非常相似的。
通常来讲,人们对自己认可的人或事有着天然的“保护性”。一些粉丝会认为,你在质疑爱豆的时候就是在质疑我,你否定了我的喜好,也同样否定了我。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感,让他们更加容易把自己跟爱豆绑在一起。
而群体化更是加深了这种认同感,当粉丝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即成为一个“集体”时,人们很容易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并且将群体特性作为自己的标签,甚至在爱豆出事后,他们会选择无条件地袒护辩白。
很多时候,我们定义的脑残粉是那些不论在什么微博下,都能评论“xxx最帅/最美,赞我,顶上去”的人。
然而这次事件为PGone跳出来的显然不是这一种。
他们有着高学历,很可能是别人眼中的“聪明人”。可如果爆料都是真的,我不敢想象高学历带来了什么。我想,是“我侧偏见”。
带着高学历光环的“聪明人”,往往会因为过往的成功经历,而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更加地自信。而出于这种自信,他们只会选择性地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及贴合自己价值观的观点。
即使出现了事实性的证据,在这样一场诡辩里,他们依然站在自己的角度深信不疑。甚至带着一种没道理的信念感,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追星这件事上,我们可能更需要“佛系”
“道理都懂,但喜欢不能用道理解释”。即便是我们看透了粉爱豆的本质,但也不能阻挡我们喜欢上一个闪闪发光的偶像。
这是人类自然的情感需要,但可能我们在粉爱豆这件事上需要一点佛系精神。肯定自己的喜爱,也确认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爱自己,才知道怎么爱他人。
不要做个纵火犯,蒙住双眼,对偶像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在偶像有一些错误的时候,不去捧杀,及时地提醒,放大优点,但也不否定缺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停止争吵,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