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转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真理不会避开你,但生命可以被扼死。——陀思妥耶夫斯基
刚刚接触此书,还未阅读完,本不应该发表自己的拙见,但我希望在作者想传递给我的和我接受的思想碰撞中不断进取升华,随着深入的了解,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生活,完成作者的本意。
《关键对话》科里·帕特森 从序至第3章。
1.关键词:关键对话
这本书在之前早有听说。关键对话这个词很吸引人。文中所指的关键对话:那些观点迥异,充满风险,双方表现出激烈情绪的对话。作者说这种对话就像好像人生航线上的一个个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让我们付出代价。我感觉人生风险很多,意外的,不意外的都有,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人定胜天,可是你年迈的时候大多都是上天莫搞我。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节奏中,如何滋养我们的人际关系,如何利用有效的方式和技巧解决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如何形成新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无疑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是作者关于本书要为什么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景。接下来作者也提出了不少关键对话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首先书中介绍了对话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目标意义以及如何关注对话目标。然后作者进一步描述了营造安全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实现共同理解和创造性协同,帮助人们更好的做出共同决定,帮助他们做出承诺,在主观上愿意积极完成这些决定。
由于是刚刚接触这本书,其中作者举了个例子。作者中的其中一位和教授之间的关键对话。“教授发现这个学生既不缴纳学费也不用功读书,为此跟他展开了对话,这个学生认真听完了后重申了教授的观点,感谢对方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然后冷静的回答到我现在关注的时候要目标不是上课上课目前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理解,这句话令的教授大吃一惊,但很快就开始认真聆听起来,瞧关键对话就是这样发生了,他不但引发了新的认认识双方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深化。”
感觉此例子非常的突兀。有表现出关键对话的观点迥异,可是充满风险有激烈情绪,并没有过分表现出。然后引发新的认知,双方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升华,就这样泛泛而谈了。没有强烈的说服力,读者表示难以苟同。
第2个让我意外的就是,作者说他们把如此复杂的课题写成了一本通俗读物。可是引用了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优美小诗中“两条路在林间分开,而我选择人迹罕至之途,从那刻起一切差别已成定铸” 为什么他要这样引用?
2.关键词:透明与开放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已经沟通了。
——萧伯纳
这句话太赞了。很多时候我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没懂。我以为我告诉你了,其实你不知道。我特别想让你做这个事情,但你却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避免沟通,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你已经知道了。
文章说实际上在面对关键对话时,我们可以有以下三种反应,我们会逃避关键对话,我们敢于面对,但往往处理不当,我们敢于面对而且处理得当。人类确实在面对危险时最原始的应对方法,要么是暴力对抗要么转身逃走。
怒不可遏的话语是最令人后悔的表达。
——安布罗斯·比尔斯
或者说人类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首先的话会产生抵触,如果此时情绪激昂上升,则可能引发出进一步的冲突。我认为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避免情绪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此刻你在冲突对抗的局中,作为动物的天性,情绪的冲动很可能将理性压倒。(就像欲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可大可小的问题)文章在这开头举了很多关于关键对话的例子。但是每个场景都不能统一的归为关键对话,一个场景他所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单纯一个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例子我觉得不够详尽,具有果断性说法,没有说服力。
成功的对话关键在于信息的自由交流及双方愿意公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猜测,即使要表达的观点是充满争议或不受欢迎的,他们仍然愿意积极的和对方分享。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个成功的人要有一个极度开放、极度透明的大脑,而我也努力在朝这个方向前行。极度开放,也就是
现在作者所提出来的共享观点库。至于所有在的安全感,这是避免情绪的激化,得到一个平定的心境。
必须重申一下,作者意在带我们探索人们用来营造对话环境的技巧,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看待问题情型以及如何做好对话准备。通过自我检视、观察问题、思维分析、方法研究、抓住核心,在此过程中,双方都会因此获利,在阅读时学会如何和别人创造条件,以达到让对话顺利的目的。
3.关键词:目标感
文章所讲的对话的第1个原则就是从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自己,那肯定无法展开正确的对话。当面对关键对话时,你会下意识采取多年形成的沟通习惯,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
在很多情绪性大脑中,他自己的行为一般是失控。有较少部分人都能从情绪中走出来,开始思考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此处我觉得善用于情绪的人也是个达成关键对话的要素。愤怒有时候也是捍卫自己边界的方式。此处关键的是目标感冷静下来,你要分析自己要干什么,以何种方式才能让对方心平气和的跟你谈话,并达成你所希望的目标。而文章所说的“傻瓜式选择”,而是一种情绪上头的行为,切勿模仿哦。
感谢观看,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