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同事聊天,不自觉中有两位同事都表示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打孩子,一位是1.5岁左右孩子的妈妈,另一位是准妈妈,回想城哥(2007年11月28日出生)的养育历程,那时候我没有她们如此清晰的边界,也没有想过会不会打他,事实是我没少打过他(那时候我还是尽量学着理解他,怎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让我回到那个时候的自己,我想我依然会采取相似的处理方式。而时间流尚至今,学着践行正面管教、努力做到尊重孩子这个人本身,愿我走过的坑可以给你带来一些觉察,在养育孩子的方法探索上可以有更多的发现。
在城哥一岁之前我所踩过的坑:
1. 常抱孩子,会惯坏了孩子;
2.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他,等他乖的时候才抱他;
3.包裹得严严实实,几乎动弹不得;
4.这儿脏、那儿危险,别去碰。
更好的选择:
孩子0-3岁都是一个与母亲分离的过程,而在0-1岁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那时候的他以为他与世界都是一体的,他饿了,妈妈也饿了,他在动,这个世界都在动。给孩子更多的爱抚(拥抱、抚触)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更可以让大脑接触到更多的刺激信号,让神经元有更深的连接,促进大脑更好的发育。
鼓励孩子去探索:当他吃手的时候告诉他那是他的手,咬毛巾的时候告诉他(软软的、这是毛巾)、摸着鹅卵石的时候告诉他(滑滑的、凉凉的/暖暖的,这是鹅卵石).......这时候的我们就像一个孩子的随身翻译,描述他所可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试到的所有感觉。
当孩子开始“扔”东西,鼓励他做扔的这个动作,选择可以扔的物品,当他扔出去后告诉他,嗯"小熊"扔出去了/扔下去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特别好的与物品分离的过程,分清楚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连界,而我以前也只认为老爱扔东西,很烦人)。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有准备的环境、跟随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的满足他的生理、心理需求。
2岁时走过的坑:
1.过度保护,不允许做更多的探索;
2.不要哭,男子汉哭是没有用的;
3.要听话。
更好的选择:
2岁的孩子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因此多少会让我们有些头疼,许多事情他都想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做,而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又会哭闹。这时候的他自己也是冲突的,一方面想自己去完成,另一方面又因做不到而沮丧。
接纳情绪,调整行为,教会方法。
以孩子想自己穿鞋(有魔术贴)为例:我看到你想自己穿鞋,没有穿进去,你哭了, 把鞋扔在了一边, 看起来很难过,你可以来让妈妈抱抱,妈妈陪你一起来穿鞋,首先打开磨术贴,其次把鞋绑用手撑开,然后把脚放进去,最后把魔术贴粘上。
一方面教会他如何做,也可以用首先、然后.....等对孩子输入词汇量。
关于接纳情绪或帮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这个时候也是很好的时机,打针会疼、摔跤了会疼,疼的时候我可以哭,也可以让妈妈抱抱。不会为了让他所谓的坚强,而去忽略他的感受。
3岁时走过的坑:
如果不听话,就不带你回去/不要你了(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次,城哥和我到公司加班(那时候在VK缇香郡),回家途中,不记得给他说了什么他不听,在他转身的瞬间,我站在了他转过身的背后,他没看到我的那一刻,慌了神的往回跑,大声的哭喊着“妈妈”,那份恐惧的感受我现在都还记得。我也跟着他追,小小的个子,跑的速度我硬是花了好大力气才追上。
更好的选择:
如果明白什么是安全依恋,如果我懂得如何更有趣的引导孩子,我一定不愿意用如此笨拙的方式。如果我当时我想吸引孩子走快一些,可以和他一起赛跑、找地上的正方型(圆型、三角型......)、数广告牌、找小鸟,而那时候就只会说“快点走,我们快坐不上车了。”
0-3岁如果说还有什么明显的坑,就是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大声吼叫,那时候觉得似乎只有这样他才会听,或者说才会听得见,而这个习惯也正是我们养成的。当小宝出生后,我们不再通过情绪来表达这个事情能做还是不能做,而是能过描述或制止行为的方式(比如握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不可以,同时说可以怎么做)。
上学之后走过最大的坑估计就是与学习习惯的对抗了吧,在我的记忆里,几乎和孩子所有的冲突都停留在学习效率、玩游戏两个方面。说过不少打击他的话,对他动手的情形也多数在在这个年龄阶段。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
借林文采老师《心理营养》:
肯定、赞美、认同:
也许也正是看到了这部分内容,才让自己参加了“不鼓励孩子就出局”21天打卡(截止昨天已连续打卡19天),从以为自己平时有很好的鼓励孩子,到找不到可以鼓励孩子的内容,再到发现没有及时的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最后习惯性去看孩子当下这个行为背后正面的动机或有没有一点点值得鼓励的地方。
不记得是武志红还是谁说过,父母的嘴都是开过光的,你口中描述的孩子就是他可能成为的样子。
学习、认识、模范:
努力做一个孩子心目中的模范(成为他的重要他人),用行为让他看到你是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困难,只有孩子愿意从你身上学习,愿意成为像你这样的人,所谓的教育才会真正起以作用。
不排除我在接触了一些信息反馈到,当成年后的一些行为模式与儿童时期的成长环境或父母关系很大,带给了一些压力和恐惧,而更大的收获是即使不能做到,依然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以一种更有力量的方式来支持孩子的内在成长。
回到打孩子,这的确是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方式,同时从行为层面来说也的确奏效,当孩子挨过打后,再遇到这样的行为,他不敢去做,而不敢或选择不做其实会有一些差别。
也不排除会是我们的情绪发泄,或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选择,如果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我们是否还依然选择这样的方式?
最后,我们也需要和自己和解,我们打过、骂过孩子,自责比寻找解决办法或许更容易,让我们痛苦的地方正是可以调整的机会,育儿是一场修心的旅程,对我来说没有终点亦目的地,留心观察,沿途就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