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言谈举止,透露着你读过书的厚度,走过路的宽度,爬过山的高度和经历过事的深度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每个表情、动作,都是当下思维意识、内心活动的真实外化表达。人们通过实践、总结、论证,统计出两者吻合程度和概率,作为形成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根据。如说谎的人大概率会眨眼,下意识摸鼻子;假笑时上表情肌基本不会动等规律。

这里需要探讨实践和意识的联动效应。我们读的每本书、看的每句话、走的每段路、经历的每个故事,都是成就自我,丰盈思维的营养元素。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默默进入我们意识流或灵魂,慢慢修正、改良和蜕变自己。

纸质书是书,目之所及是书,世事洞明更是书。书不用固定于何种形式,只要能让你受益,使你豁然开朗的人,事,物都是书的一种。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加知识与能力。

读书与吃饭类同,都是为身体和灵魂提供营养,以满足人类身体行动或思维。而将这些营养转化为体力,精力和常识,这就靠消化系统了。行万里路,爬千座峰,跌宕起伏的经历便是对营养、知识最佳的转化方式。

当峰回路转,千帆过尽,淡看云卷云舒后,会发现这类人对待生活已非常从容,一举手一投足间能散发出成熟的魅力光环。所有的言谈举止都是经过文化、修养、学识、尺度浸润,给身边相处的人以舒服的感觉。

不管你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经历过多少起伏;如果没有将获得的知识、经验、见识转化为提升修养的内驱力,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表现应有素养,照样算没文化,或者有知识没文化。

这让我想起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修行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更有晚清学者王国维分别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来形容成大事者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升文化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的效率后,你会感受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素养融入进骨血,一颦一笑都将透露出温文尔雅的气韵,真应了苏东坡那句经典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