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声老师的《超级IP》里,谈到:“一个事物要想成为新物种,就一定聚焦于IP的打造,通过IP的连接能力进行自生长,进化成“超级IP”。那大家一定会好奇,我们经常在各种牛人的观点表达里,听到“IP”这个词,它到底指的是什么。
狭义的理解:IP原本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也就是对于智力成果的所有权。比如,莫言的小说版权是IP,周杰伦的音乐专辑是IP,《中国好声音》的综艺形式是IP,因为他们都是智力成果。
广义的理解:在互联网的环境下,IP就没有这么局限。尤其是具有稀缺价值的IP,被称之为超级IP。吴声老师在《超级IP》里面是这么定义的:它是万物互联时代个人化或个体化的“新物种”,是由系统方法论构建的有生命周期的内容符号。它是故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稀缺价值,也代表了商业价值的稀缺性和可交换性。
如果你觉得这个定义信息量非常大的话,我换一个通俗的表达:一个事物,能够持续产生优质的内容,并且通过人格化的形式,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影响一定是稀缺价值(别的事物无法轻易替代)。我们才认定为超级IP。
但是以碎片化传播为特征的网络信息爆炸时代,内容并非稀缺的存在;但优质而专业的内容,在臃肿而庞大的信息分母反证下,越发显得稀有和可贵。如果你想成为内容创业者,吴声老师《超级IP》里的四点建议,一定值得好好学习。
1.可拓展性——基于社交分享的内容生产方式。
2.可连接性——可精准分发的内容。
3.可转化性——用跨界元素解构生成新内容。
4.可识别性——形成高效聚合的可辨识的IP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共有超过2000多万个微信公众号,而且每天还在以1.5万个速度增长。公众号这么多,大家都在输出内容,良莠不齐,信息爆炸,读者注意力被严重分散。如何让自己的内容形成辨识度:“每天60秒”的罗辑思维,他的辨识度在于罗振宇精彩的知识提炼和解读能力。在 《超级IP》里谈到:人格化特征在跳转至实体商业时,在用户和社群的滋养下逐渐成长,并脱离原来狭义的“人格”,逐渐形成“品牌人格”,最终表现出亚文化社群、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新品类专属的商业逻辑。罗辑思维,在这种强大的人格魅力号召下,各地成立了以“有种、有趣、有料”为核心的线下社群:罗友会。吴晓波频道,通过自己的专栏、真人视频、直播、音频等多元化形式解读财经。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魅力人格”到“品牌人格”,最终表现出亚文化社群、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新品类专属的商业逻辑。如何打造人格体的“魅力”?《超级IP》里面吴声老师提到4点方法论,值得收藏:
1.强内容输出能力,创造独特的内容。
2.用户运营能力,强粉丝运营。
3.信任代理能力。
4.赋能平台。
总结:超级IP的商业表达逻辑
第一,以内容获取信任。内容作为最主流和最广泛的消费品,是超级IP成型的有效作业流水线。超级IP的核心需要有价值的内容来承载独特的价值观,形成辨识度和身份认同,凝聚特定的人群。这可能是超级IP最重要的基础。不能发酵——不能引发用户好奇、喜欢并传播的内容,其生命力极为有限。(可以参考上一篇领读中:黎贝卡异想世界的例子)
第二,以信任形成信任代理、流量变现。当信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形成IP势能的时候,就会对特定人群的心智和生活方式形成代理,并带来指数级扩展,形成对行业的定义,诞生新品类,具有了跨平台的能力。
第三,以信任代理、流量变现形成产业链延伸。超级IP的跨界能力,可以体现在无关联的品类上。而原因在于传统品牌经营中,用户与品牌的关系往往是弱关系,所以才有广告轰炸和促销行为,需要购买流量来提高转化率,而且一般而言都是垂直化的。这种垂直化,好比奔驰只能围绕汽车做生意,不可能去卖牙膏;宝洁只能围绕生活快消做生意,不可能去卖汽车。
可是在超级IP构成的强关系中,购买理由天然存在。超级IP建立的过程,本身就可以视为某种营销或广告的过程。可以说,用户关系的建立是前置的。所以,在超级IP的经营策略中,反而是先有用户,再有产品。所以,通过做特定的优质内容,通过超级IP连接,就可以做饮水机、刮胡刀甚至卫生巾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