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涯规划这个概念突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生涯规划研究,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开始涉足生涯规划领域。仿佛,生涯规划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
但是,我们却发现,生涯规划,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目前的生涯规划存在什么问题呢?
1、向量表看齐
市面上的生涯规划培训,大部分都会针对“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和MBTI(全译:麦尔碧瑞思职业性格测试)两个心理学量表进行培训。而有些老师在学习生涯规划培训之后,直接把培训学习过的这两个量表拿过来用,就以为完成了一节生涯规划课了。先不考虑量表的信效度,其适用范围也不完全符合现在的教学实际。
要知道,“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的使用对象为高中生及以上。而MBTI的使用对象,最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笔者在学习心理测量的时候,多次学习过这样的警示“不能过分夸大心理测量的作用”。心理测量顾固然有它的重要作用。而生涯规划,不仅仅在于测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优势。
所以,单纯的讲量表,不是生涯规划。
2.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混为一谈了
生涯规划,含有多种内容,职业选择只不过是生涯规划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可是,对于职业选择,其实,很多学生都是迷茫的。但是我们的生涯规划课程,还是在很多方面谈到了职业选择。
我们以高考报志愿为例,许多同学和家长直到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才知道专业门类之多。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用如下两个问题来举例,你可以思考一下:
(1)你能分清楚“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两个专业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2)你能分清楚“物理科学”和“物理技术”哪个是师范专业,哪个是非师范专业?如果另一个学科是非师范专业,那么,那个学科毕业之后,通常都可以做什么?也是老师?还是可以当物理学研究者?
所以,讲职业选择,本身就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学生在校园,只能接触一些常见的职业,而对于职业的细化,以及一些他们不常见的职业,他们是不甚明了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职业选择类的课程没有必要,只是说,职业选择,注重的不是选择,而是发挥学生对于自我的一个再认知过程。重要的是:发挥自我的优势。
所以,单纯地讲职业选择,也不是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补全自身短板,更好地展示自我
其实,生涯规划,本来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并不新鲜,甚至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甚至,大部分的内容,并非是由心理老师完成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介绍自我、推荐自我的课程。
针对初中生,我们可以开展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积极心态等方面的课程。
针对高中生,我们可以开展就业趋势的课程,也可以进一步开展自我展示、人际沟通、积极心态的课程。
但是无论针对什么年龄段,我们都要清楚的认识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身长处,补全自身短板,更好的展示自我。
注:以上是本人针对生涯规划的一个粗浅看法,如有不当,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