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丨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心理治疗领域里,有一种很著名的疗法,叫做“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
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那么,什么时候该追求改变,什么时候该自我接纳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改变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改变会变成一个问题呢?
我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到这里,我们关于行为改变的课程就完成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课程第一部分的内容。
我们讲到了行为是如何被维持的,改变的困难在哪里。改变很难发生,是因为:
旧有的行为有它的好处;
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我们也讲了引发改变的一些方法,包括:
检验行为背后的规则;
积累一些小成功;
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
激发情绪。
最后,我们辨析了无效和有效的改变。无效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当我们讲对改变的改变,也就是自我接纳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进入了思维的领域。
改变不仅包括行为的改变,还包括思维的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还记得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让你找一个最想改变的具体目标吗?请你现在拿出一点时间,用课程中学习到的完整思路,对你想改变的目标做一次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