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今后的生命走向,但是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呢?
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著名学者莱恩利托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在新生儿的床边发出一些声响的时候,有些新生儿会自然地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儿的反应则相反,他们会默默转开。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那些会转向声源的更有可能在之后成长为外向的人,而相对的另一些则更可能成长为内向的人。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它在生命的最初表现为气质性格,影响着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人格特质的基础内核。我们的精神胚胎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说,精神胚胎决定了每个人人格的总体发展。尽管人们总是比过去的自己更成熟,更好,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无限度地发展变化。举个例子,一个容易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的人,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以及反复的努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低紧张感或者不再紧张交际场合却也很难彻底转变成为一个热衷于交际的人。
亲子关系是人们最初的社会关系,家长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孩子天生的脾气性格会对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影响,如:有的孩子经常笑,容易得到父母的喜爱,而有的孩子比较安静容易让父母忽略,有的孩子比较吵闹,容易让父母烦躁焦虑。如果在生命初期,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是健康的,通俗地说就是父母等主要抚养人在孩子发出声音的时候能及时回应以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这个孩子则可能认为外部世界是安全的,长大后也更容易表现得不拘谨,善于与他人交往;反之,孩子可能会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长大后可能更容易表现得胆怯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
无论婴儿期,还是其他生命阶段,个体成长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创伤经历,都会对我们的人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便由于对一些阶段没有记忆,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那些经历是存在的,它还是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只是它藏在了潜意识中不为我们所知罢了。如果我们的人格很大一部分由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又受到生命最初环境的影响(那时候我们对环境还没有太多的控制力),同时我们的精神胚胎还影响着我们会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如,天生宜人性强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关爱,天生竞争性强的孩子更具有抗压能力而选择进入更有挑战性的学校等等,那么这样的事实是不是让我们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缺乏足够的掌控力?
事实并非如此,意识到这些事实,恰恰是对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格有好处。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你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你一定有天然的极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的、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
你的精神胚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味埋怨外界和他人,并对自己的环境多一分警醒。如果你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身上不被自己理解的性格特点,可以考虑了解自己生命最初的经历,也许会给你一点不一样的启发。布莱恩利托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一个,才是最重要、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