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这个社会最悲惨的一群人,我一直这样觉得。
大学生,一个多么光鲜亮丽的称号,曾经甚至能上升到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荣誉,在今天,却意味着一个人的“弱小、羞怯、畏畏缩缩”。
“不接地气”,算是对大学生含蓄的批评。
“百无一用”,则是对这个群体最大的嘲讽。
去年春节,由于自己的懒散,加上盲目的乐观,迟迟没有像身边人一样,早早地计划回家的行程、抢火车票,直到最后几天才开始关注车票,此时所有的车次已然销售一空。
无奈,花了两倍多的价格,从黄牛手中弄到一张硬座。
回家那天,我“掐着点”来到车站,也是掐着点上到了火车,进入到自己的硬座厢时,里面已经“人满为患,物满车厢”,似乎车厢已经处于临爆点,再加入任何一个物体,车厢就要被挤爆了一样,反正看着挺吓人,但没办法,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我一边喊着“让一让”,一边像走梅花桩,见缝插针地朝着位置前进,过关斩将般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很幸运,这是是个靠窗的位置。
不过此时那里已经端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嘴里磕着瓜子,悠哉地看向窗外。
我站在过道,以亮度足够传到大妈耳朵的声音,喊了句“大姐”,大妈听到了声音,把脸转向我的方向,“这位置是我的”,我毫不耽搁地说到。
“哦,这就给你”,大妈很识趣。
然后就是她艰难地扭动着粗大的身体,小心翼翼地移动,朝着我站立的地方,等她整个人出来时,我们已经是紧紧地挤在了一起。
然后,我迫不及待的跨过中间的障碍,调整好姿势后,虽很不情愿承接她留在位置上的“余热”,还是快速地坐了下去。好在行李不多,放在自己的腿上便得以解决,摆好了姿势,我才开始留心自己身边的形势。
我坐的是车厢的三人坐的这侧,同一个位置上坐着两个貌似学生的年轻人,当时不知道他们是否认识。对面则像是一家三口,一个小孩,十来岁,一位大妈,中年妇女,靠过道的则是一位大叔,中年男人,皮肤略黑,手臂壮实,看起来像个建筑工。
恩,没有美女,旅程似乎注定单调乏味。
于是,我失望地拿出手机,准备借着它排解无聊时光。
不一会儿,车厢开始晃动,火车就要出发了。
边看着手机,前方就传来了大叔和大妈的对话,讲的是今年的经历,说到今年干的活又多工钱又高时,两人喜笑颜开。
旁边的两位年轻人似乎并不认识,开始几分钟各自靠着坐椅,互不干涉。
不过又过了几分钟,靠近过道的年轻人似乎耐不住寂寞了,主动开口问旁边的人。
“你是学生吗?”
“是”
“你在什么学校上大学?”
“**大学”
这样几个来回,他们也开始聊起来,话题围绕学校和学习。
就这样,我的周围形成了两个集体:对面一家三口,不停地拉着家常,大笑声不断;我旁边的年轻人则稀里哗啦地谈论着学习。
而我,则自顾自地看着手机,或者时而沉思。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期间时不时地会被来往的乘客和列车员的推销打断,但很快又能接上,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对面大叔或许是跟大妈的话题说腻了,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对面的年轻人,似乎是想跟自己对面的年轻人来几句,果然,趁着两个年轻人失去话题的间隙,大叔插上了话。
开始是一阵寒暄,都是大叔问年轻人回答,什么是不是大学生啊,上哪个大学、几时毕业啊,然后话题就深入了一些,大叔问其中一个年轻人
“你们大学生现在好找事做么?”
被问的年轻人先是叹了口气,然后回答
“我们师兄师姐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好多人快毕业了都没找到工作”,
然后还补上一句“像我这样的以后肯定难找了”,接着又叹了口气,表示失望。
大叔似乎没感受到年轻人的无奈,无意鼓励,还紧接着来了一句
“那你们工资一般多少?”
年轻人还来不及抚平刚刚的忧伤,又不得不接上这触不及防的再次一击。
“3000-4000,多的有5、6千,少的听说也有2000-3000的,只够温饱”。
说完,年轻人低下头,似乎在思考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而对面的大叔,听到这些回答,仿佛人生瞬间变得风生水起,他滔滔不绝地说道:“你们大学生现在不行,读了那么多书,赚的钱还没有我们农民工多,我一个月多做点活,能赚到10000元,不好也有7、8千,比你们大学生强多了。”
年轻人低下的头,在微微表示同意后,变得更低了。
这时,大叔还拿出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家邻居的儿子,读了个二本的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就被他爸妈叫回家里,到现在还在家里天天吃闲饭”,顺便拿出他大儿子做对比,“我大儿子,读完高中就跟我上工地干活,去年我让他成了家,现在两人都在广州做事,每个月能存一万多,但是我邻居的儿子,都不知道能不能娶到老婆哦”,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听到这些,另外一个本来旁观的年轻人也低下了头,两个年轻的脑袋,处在了同一个高度,一个看不到前方的高度……
坐在旁边的我,或许是痞子般的作风让我并未参与这场对话,但虽然是默默地看着他们,我的思绪却如飞转的涡轮一样,飞快地思考着这不平常的一幕。
两年前,我也曾是个大学生,也曾跟这两个年轻人一样,为自己的未来而不停的迷茫,所以我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不曾从农民工的口中听到过这样一番话,或许从教授、从企业家口中听到这话,我并不会惊讶,但是从农民工——这一曾经认为是社会最苦难的人群口中说出,我却感觉是那么地扎心,唯一的解释是:
就是现在大学生比农民工苦难!
我也不曾想青年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还能对比,而对比的结果竟是:
大部分的大学生过的还不如农民工!
曾经,我们以为“大学生”代表的是光环,是一条快速成功的捷径,是社会人都向往的荣誉,于是我们废寝忘食地学习,孤注一掷地高考。
然后,我们通过了高考,进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然而这时,我们才发现:
原来,“大学生”早已被社会认为稀松平常。
它的含义,早已从曾经的“优秀、有才华、睿智、有前途……”
变成了“不接地气、好高骛远、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能力”
甚至“百无一用”。
大学生,在我们追求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褪去镀金的黄铜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已经褪色的黄铜,却让我们为之殚精竭虑了那么多年。
而这么多年的执着,换来的不仅仅是虚假的光环,失去的也不仅仅是曾经渴望荣誉。
毫无疑问,为了这虚假的光环,我们失去了青春,失去了最美的年华,我们本可以在那个最美的年纪,放肆地挥洒,自由的翱翔,为人生留下最动人的记忆,但是,这些都化作了飞烟,消失在了那些年晦暗的天空里。
还有,伴随着青春的虚无,我们失去了在青春成长的机会,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青春期,都是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有认识自己的大好时机,这是我们从年少青涩到成熟理性的最佳成长期,有了这些探索,我们才能对社会有更好的认识,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也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自己缺乏的能力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这一切,都被那无尽课堂,无数的作业,无穷的考试和可笑的高考最后吞噬殆尽,以至于我们到了大学,这个已经成年的年纪,已经要踏入社会的时间点,却不知道社会是甚么样子,自己是甚么样子。
在无尽的困惑中,我们变得迷茫,变得无助。
最后,才会出现,原本聪明优秀的大学生,混得连农民工都不如……
我认为,大学生,是这个社会最悲惨的一群人。他们本有着更强的天赋,本应获得更精彩的人生,但是在最美好的年纪,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青春,失去了最宝贵的成长,换来的只是褪色后的黄铜,一个大学生的名号……
那是不是意味着,大学生会这样悲惨一生?大学生就该就此沉沦?
不,绝对不会!你们绝对不该沉沦!因为你们曾是天之骄子,有着上天最隆厚的恩赐:你们有着这个社会最为发达的大脑,有着这个社会最为敏锐的洞察,有着这个社会最强大的学习能力,而这些,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拥有这些,注定了你们是强者,你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找到发力的方向。
强者终究是强者,金子终究会发光
这点毋庸置疑!
或许你之前会对现状不满,却找不到原因,以至于都不知道从何改变,但是今天,看着这血淋淋的现实,你应该明白,是曾经接近于浪费的青春,让自己失去了宝贵的成长机会,所以,你应该知道,你所缺乏的、所急需的、做了就见效的,不过是实践“而已”,是的,而已,因为实践比起苦逼的读书容易得多!
大学生缺乏的的不过是更多的实践而已
你所丢失的是本该完成的实践,你所缺乏的不过是更多的实践。而这些实践,你完全能够驾驭,只要你勇敢地不停地去尝试。
所以,年轻人,用你天赐的聪明才智,用你比别人更快的学习能力,去把丢失的补回来,虽然那不是你的错,但卓越的人不是就应该逆境奋发吗?天降大任,必苦其志,去快速实践吧啊,像曾经疯狂的读书一样,疯狂地实践:
不懂社会,勇敢地去实践,不要窝在教室里,更不要躲在宿舍里、被窝里,实践是你认识社会最高效的途径;
不懂自己,也勇敢地去实践,实践中,你将不断增加对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的追求什么,还是勇敢地实践吧,实践中,你将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匹配,直至找到毕生所求。
通过实践,你终将找到你的毕生追求。
不断实践,你终将重新变成强者,终将重新傲立于这社会之林。
虽然我认为,大学生是这个社会最悲惨的人,但是请铭记、铭记,你们是上天最为眷顾的娇子,只要你们愿意,通过不断的实践,你们定能逆势而发,成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