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悲苦凄惨。不知,作为大学生,悲从何来?惨以何说?若为大学生贴上悲惨的标签,是否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一、大学生比农民工悲惨?
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无尽的迷茫和一种深深地无力感。以致很多人错误地认识到: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才2000左右,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可能月薪都5000左右。大学生,太悲惨了!但这样的对比,其实不仅不够理性,而且缺乏公正。
首先,对于职业发展而言,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确处于经济拮据的状态,少有的薪水可能只够养活自己,但五年后呢?当大学生月薪过万时,农民工依旧还是月薪5000啊。在职业生涯而言,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呈直线上升的状态,而农民工几乎一辈子都是做着底层的工作,拿着不变的月薪。
其次,对于工作环境而言,二者也是不可比拟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至少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至少在炎炎夏日还有空调风扇,至少每周还有一天的假期。而农民工呢?比如我爸爸,除了逢年过节、生病受伤,否则是没有假期的。也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都得在烈日和寒风中奔走,哪里还有空调呢?
最后,对于社会资源的享用方面,大学生也是无比优越的。大学生做火车,打五折;大学生出去旅游,门票打五折;而这些,农民工是不曾享有的。而且,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远比农民工强,当大学生在被窝里利用互联网抢票时,可能农民工已经在售票厅排了一夜的队了;当大学生吃饭看电影团购秒杀时,可能农民工正在吃着盒饭看着露天的电视呢。
其实,这些比较都只是停留在现状和表层之上,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世间,所谓的悲惨和幸福都只是暂时的,而只有对悲惨的告别和幸福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对于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而言,若不主动地去追寻自身的成长和精神的独立,那就是真的是最悲惨的了。
二、大学生,不是悲惨,而是迷茫。
大学生,觉得自身悲惨的,其实并非是真的悲惨。对于悲惨的呼喊,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迷茫。
大一时,迷茫于自身的专业与兴趣的不符;大二时,迷茫于好好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冲突;大三时,迷茫于到底是就业还是考研;大四时,迷茫于到底是出去闯闯还是回家考公务员。四年的迷茫,最终产生了一种大学无用论和大学生最悲惨的虚无主义。
其实,迷茫也没有错,错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迷茫、颓废却不愿去改变自己。宁愿躺在大学的舒适圈中也不愿为将来奋力一搏。
作为大学生,你是否还相信“只要过了高考,大学随便怎么玩”这样的歪理?大学,并不是意味着你可以一改高考前的松懈而尽情挥霍青春。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们不用再像高三一样,束缚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存状态。然而,作为大学生,如何抓住这宝贵的四年时光,从而在毕业时刻不再带着惶恐与不安进入社会呢?
1、一个认识:认识你自己!
两千多年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如果你不去认识自己,再多的努力可能都是苍白的。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活得通透、过的明白。
只有当你正确认识了你自己时,你才会明白如何把最美的时光“浪费”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要知道,生命的喜悦在于见证自己每天的成长。当你觉得空虚、迷茫时,你一定是没有成长自己。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认识自己是多么难的事情啊,我一学生,怎么就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呢?
其实,大学四年,哪怕你不能完全透彻地认识你自己,至少你也应该在认识自己的路上不断追寻。
关于认识自己,可以从两个途径入手。
第一,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两千年前,孔子便告诉了我们,为何不去学习呢?大学生,对于其经历的痛苦、磨难或幸福,都应学会从中去反思、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劣势,总结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
第二,实践。无疑,做事是成长与认识自我的最快方式。当你投入到一线的实践中,你自然能对自身的能力和所长有一个清晰地定位。大学,业余时间那么多,机遇也那么多,多去实践,不要怕犯错。因为,学生犯错的成本太低了。年轻时多犯错,以后才能少犯错。
2、两个目标:现实目标和精神目标。
鲁迅说: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是啊,作为大学生,我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然而,一切的思想艺术必须的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在大学时,我们必须得为自己树立一个现实目标,即求生存、求温饱。
那么,大学时,我们依然可以从我们的原生家庭获得经济支持,可以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但我们需要担心的是未来的生存问题。
在大学,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问题。即在我们的专业领域,社会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我们在进行专业学习时,秉承着“实用”的原则,要会主动吸收和抛弃。吸收那些最核心、基础的概念,抛弃那些早已过时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一定要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等着“灌输”。
当然,请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真不懂,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看应届生招聘网,去看与你专业匹配的工作的招聘要求,一条一条地去衡量自己。
可能,也有很多大学生学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又怎么办?其实,如果真的不喜欢且未来不打算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你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发展你的兴趣啊。大学的课余时间太多了,你可以尽情地去学你喜欢的。况且,现在的培训机构那么多、网络资源那么发达,只有你不愿学,没有你学不到的。
当然,鲁迅也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有功利性的谋生存的目标,更要有精神目标、人文情怀。
精神目标,其实就是大学生应该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个人认为,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太感性、缺乏一种理性的认知。太多的大学生都爱沉浸在韩剧的幻想和个人的儿女情长之中,对于很多问题,易冲动、易感情用事,缺乏自身的思辨力。
那么,如何去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呢?我想,在大学,最好的途径莫过于阅读。从阅读中去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辨力。
对于文艺类的大学生,建议多读社科类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认知。对于工科类的学生,建议多读人文艺术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人文情怀和感性素养。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会离感性太近,也不会离理性太远的健全的人。
对大学生而言,现实目标和精神目标是一体两面的事,不冲突、不矛盾,共同发展,互相推进。
其实,这个社会,幸福莫过于大学生。一不用担心暂时的生存问题,可以在四年中不断积蓄力量、成长自我;二不用承担家庭负担,还可以与最博学的大师面对面地交流、探讨;三不用害怕犯错的代价,还有老师和同学在一边时常提点自己。
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若缺乏坚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切的资源和机会都是浪费。因为,没有谁的辉煌不是努力拼搏来的。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