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英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语文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是有层次性的。排在第一位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最最基础的能力。这一能力就像一枚种子,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为发芽蕴蓄最最需要的营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紧承其后。为什么不是另外两个中的任意一个?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能够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它就像种子发芽后产生的根与茎,既为植物的生长吸取更加丰富的给养,又为枝叶的成长运送营养物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就是植物的枝叶。它们也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创造能量,能够让植物生长得更加旺盛,更加茁壮,但是没有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根茎,植物终将死亡。
若要完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思维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技能,并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应”。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是在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思考方法运用到所学的一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切问题。
这样的教学生活就是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能力。
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一个人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京瓷和KDDI)。究其成功之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迎接不可能。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的稻盛和夫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四个大学生全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他吃住都在实验室里。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去思考,寻找解决陶瓷烧制难题的方法,最后,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几乎每一次别人都不愿意干的事情,稻盛和夫都接受了下来。并不是因为他具备了完成那些事情的条件,而是他看到了这些难题背后的益处:每一次完成这些挑战,他的公司业务水平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这样不断地前进,他创办的京瓷公司很快就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
他的名言之一就是“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所谓能力,是指才能或智能等先天性的资质;所谓“热情”,是指努力的意愿或热心等后天的努力;思考方式是指哲学、思想、伦理观等生活的姿态等人格因素。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因为能力和热情只有0分到100分,但是思考方式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为止。”
这就是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的稻盛和夫的人生实践经验总结之一。
思维决定出路。只有改变思维,才可能改变人生,才可能赢来成功。
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拥有积极的态度,就是拥有了积极的思维方式,就能够提升智慧,为成功加速。
既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如此重要,那么到底如何发展与提升自我的思维方式呢?
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一、创新思维
人们常说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思维。听起来,“创新思维”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意念。只要我们心中有创新的欲望,创新思维就能够深入我们的大脑。牛顿说:“我只是整天想着去发现而已。”于是,此前无数人被苹果砸过,无数次看见过苹果下落,他们都不会有所发现,唯有当苹果砸中牛顿的时候,万有引力才会被发现。为什么其他人都无法发现万有引力?因为大家深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只是简单地认为苹果就是会下落,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象,无需多加思考。这样就封杀了我们的潜能,无法另辟新路了。当我们自我设定界限以后,我们的思维就固化了,一个无形的框就把我们囚禁起来,让我们永远在原地打转。
所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探究一下,我们的思维之门就能够被打开,我们就能够看到更加明亮的世界。如果再勇敢地展示出我们的探究活动过程或者成果,那么就会有更多人被我们吸引过来。这就是创新思维的魔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只有不断地创新,你才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别人的“跟屁虫”。
二、发散思维
在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观点,告诉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每一项都是正确答案。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也揭示了类似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看到不同的景象,我们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途径去设想,去展开我们的思维。这种从一点思维出发探求出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就是发散思维。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使我们产生更多创造性的设想。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当代科学研究,不仅要充分挖掘个人智慧,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团队智慧,各学科、各门类的人才坐在一起,实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实现团队智慧成果的最优化。美国硅谷聚集很多高科技企业、科技精英,目的就是要近距离地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实现信息共享、智慧共享。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大爆炸,单纯采用一门学科知识已经很难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且个人能力也是有限的,可是当我们学会发散思维,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寻找到更多解决之道;当我们集合众人智慧,就能够让脑力大爆炸起来,异中求同,一个个难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众人拾柴,火焰更高。
三、加减思维
数学上的加减法,我们小学生时就学会了。可是思维上的加减法,你学会了吗?
将原本不在一起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就是加法思维,它常常会带给我们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个苹果上加上了“平安”“富”等字样,于是原本只是一种水果的苹果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身价也随之上涨;一株火红的玫瑰花因为人们为它加上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于是原本只是一朵花的玫瑰成为了“求婚”的必备品;一盒牛奶因为加了一点核桃,于是就成为了核桃奶,价格也比纯奶高了一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加法思维,你注意到了吗?你学习到了吗?
同理,减法思维就是在原来的事物上减少一些组成部分的思维方法。乔布斯在1997年挽救苹果公司的过程中就曾经大刀阔斧,采用减法思维,终止苹果多条生产线,只生产四款产品,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让苹果公司只追求“最优等级”的产品。于是,苹果简洁质朴之风下的高品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苹果公司不仅从危机中走出来,还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更大的收益。
看起来简单的加减思维,其背后需要的是智慧。今天的我们不断学习就是在为我们的知识库添砖加瓦,这也是一个加法思维的过程。而放弃今天的舒适,就是一种减法思维的体现。真正的智者就是懂得何时放弃,放弃什么,让自己轻装上阵,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
四、联想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食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他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连锁联想法、相似联想法、相关联想法、对比联想法等。这些表现形式揭示了联想的一些途径,在此,我着重介绍连锁联想法。
我国著名的“味精大王”吴蕴初在为其生产的味精命名时就是先想到人们把最香的东西叫做香精,把最甜的东西叫做糖精,那就把味道最鲜的东西叫做味精吧。因为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由此联想到吃素的人,由吃素的人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那么住在天上的为佛制作美味的厨师自然是最好的,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这样思考的过程,就是连锁联想思维的过程。
五、U形思维
U形思维通常是创新者用来解决难题的一种思考手段。当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难题时,立刻调转方向,去寻找另外一种方法,不断尝试,可能会更快地解决难题。这种懂得变通的思维方式,就是U形思维。它的具体表现就是随着眼前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不断采取与现实问题相适应的方法。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我们就需要摆脱思维的死胡同。寓言故事《郑人买履》中的那个郑国人就是陷入了思维定式,认为必须用量好脚的尺码才能买到鞋子,却不知道直接用脚试一下也是好办法。当别人告诉他新办法时,他还固执己见,于是集市散去了,他跑了两次,还是未能买到自己的鞋子。
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会嘲笑这个郑人不知变通,可是自己遇到问题时,是否也容易像这个郑人一样呢?
在养成U形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有远见,能屈伸。
只为眼前利益,就容易丢小失大。俗话说“吃亏是福”,暂时吃小亏,将来的收获更多。一些弯路是必走的,迂回而行比盲目向前要可靠更多。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退”也就是另一种“进”。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免去了那群流氓找他的麻烦。如果他当时一怒之下杀了那个流氓,胜负难料不说,即使韩信赢了,也会吃官司,说不定还会误了他的锦绣前程。因此,暂时的屈是为了保全自己,伸自然是进取的方式,可是人只有学会保护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我们如果能够掌握屈伸的技巧和分寸,也往往会无往而不胜。
思维方式的类型不止以上几种,还有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到处皆有运用,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完全掌握它们,熟练运用它们,坚持学习各科知识,不断扩大自我知识库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知行合一,方能赢取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