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能知,等于无行。
学习,包括认识和实践。没有实践的认识只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那是别人的东西,你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真切体会,毫无意义,对你的言行也不会有多大影响;没有认识的实践是无头的苍蝇,只会乱跑,有勇无谋。
“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
中国当代教育,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其实很多老师们也没有亲自实践过,却对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后,也会对别人夸夸其谈,养成了这种有道理然并卵的恶习。
前人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继承,但这些理论的精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来感悟和体会。
真心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我们在学习继承前人的理论时,要在实践中检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其理论与时代相结合,为当今社会所用。
任何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再衍生出新的智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智慧结晶不计其数,但不经过实践,它也毫无价值意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失为当代学习之人的一剂良方,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智慧。如果都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那才是真正在学习了,其进步也必然是真真切切的。
02. 只信自己认为是对的
在当代社会,信息的来源实在太广泛了,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无力感。
同一个问题,你去书本上看,有N多种说法和方案,我们到底该听谁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错的谁说的又是对的?
看到王阳明的为学之道,我恍然大悟。
求学者贵在内心体验。如果真切感受到那不对,即便那些话出自于孔子,也不敢认为是对的。心里感受到那是对的,即便那些话出自于普通人,也不敢认为是错的。
在中国人的固有观念里,权威人士说的,必然是对的,在无法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相信权威,即便有时觉得与自己的认知很不符合,他们也会极力说服自己,去与专家教授的观点苟合。
其实,这种做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样无条件的迎合他人的观点,只会让自己离真理越来越远。
坚持自己的本心。只要认为是对的,谁说的都听;只要认为是错的,谁说的都不信。这样有没有可能判断失误呢?当然可能。通向真理的路本来就不是一览无余,走错路是所必然,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始终坚持本心,离真理自然越来越近。
佛语说: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只有自己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才会对自己有用。
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也有真知灼见,很多权威人士也会胡说八道。所以,不必辛苦地去迎合他人,坚持本心就好。
03. 思考是认识与实践的灵魂
原来上课时,我很认真地做笔记,巴不得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能完全记下来。虽然笔记是有了,可很多东西仍然没听明白,稀里糊涂。为此,我还被同学嘲笑智商着急,做笔记了还不懂。
王阳明说:圣人讲得再好,你一知半解,甚至背得滚瓜烂熟,皆是下等学问。只有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了,才是上达功夫。而要做到心领神会,只有认真思考,而且要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当你郁闷时,有些适当的话话真是醍醐灌顶,会让你恍然大悟。
有些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上课的内容,从老师口里说出来,我们再记下来,已经转述过两次了,道理变了很多。再说,当时没有真心听讲,记下来不理解,即便你背得滚瓜烂熟,也毫无用处。
顶多,当时只能记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以便自己回忆和复习,就已足够。重中之重的,是当时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总之,在学习实践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为学之道永无止境,这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都在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