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总有关于ZG人“能吃”的段子,最夸张的是关于“兔子泛滥成灾一说”,据说在澳大利亚,由于兔子过多,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链,导致森林系统的不稳定,为了降低兔子最自然的影响,只能够采用人工杀兔的方式减少当地兔子数量,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反问了一句“竟然还有国家嫌弃兔子数量过多,如果这是在中国,早已经解决了兔子数量问题”,这句话吐露出来的“中国吃货”本质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对于ZG来讲,“吃”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本能而已,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已经令国人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生成了一种文化,而“吃”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
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文人以食物来自比生活,例如唐朝名相张九龄一篇《荔枝赋》向朝廷道出了在外任官的辛酸。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张九龄出任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以古时候的眼光来看,无论自己的官职有多大,只要远离长安和朝廷,即为远离政治中心不被重用,虽然张九龄在这方面的思想并不严重,可是他确实因为在外做官的原因导致自己被嫉妒的同僚污蔑,当时从长安来的官员对其进行调查,而内心觉得冤屈和悲愤的张九龄做下这首荔枝赋。用意告诉远在天边的皇上,荔枝其实是百果之王,可因为长在遥远岭南,导致很多人因为不熟悉它而认为它和龙眼一样,目的是用来自比: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意思是说自己离开朝堂,自己做了什么朝堂上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人的言论而污蔑他,这首诗即是通过荔枝的一个自比,同时也是在阐述一个社会现实:地方官员虽然是与朝廷百姓接触最多,本应该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但是因为远离朝堂,很容易遭到不合理的对待,导致这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荔枝背后的故事令张九龄不断摆脱了冤情,同时也令荔枝自此进入唐朝中央贵族的享受生活中。李白一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因为荔枝的名气大了之后,导致的另一个唐朝奢华故事。
若是说荔枝是贵族的“吃文化”,百姓中自有属于自己的市民“吃”文化。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猪肉”的文章,猪肉是我们百姓基础物资,它的肥瘦直接与经济生活相关,而它在历史上的角色也是颇为知名。其中“东坡肉”更是令它从家常小菜上升至传统文化代表的高度,不过相比于它的味道,更多的人还是喜欢这道菜品之后代表的精神。东坡肉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时所研究出来,当时由于朝廷上政敌的攻击,苏轼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的遭到打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没有黯然神伤,而是在其位谋其政,由于当时黄州地偏,虽然很多猪肉,但是不会烹饪猪肉导致黄州的猪头价钱低廉,后来苏轼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初始是自己使用,后来因在杭州筑堤,做官功绩显耀,当地百姓送猪肉给苏轼以表谢意,苏轼边将这些猪肉以“东坡肉”的做法加以烹饪后送还当地居民,然后自此流传开并成为杭州的一道特色美食,而猪肉也由初始的肥腻成为文人的座上宾。
曾经在看《舌尖上中国》这个综艺节目时,我记得当时有一集曾这么形容“吃”与国人之间的关系,国内的一年四季不只是在环境中显现,而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冬季到来,位于祖国北部的黑龙江利用寒冷的天气冻豆腐,冻鱼块,捕应季而生的动物,这些只有在每年的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才会出现,这就是东北的冬季;春季,万物升级,而位于深山中的一些菌类植物才开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华,夏季亦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具体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想说的是,关注我们的饮食,关注饮食背后的文化,然后就会明白我们的生活。我们有太多“吃”的事情,不一而足,也许在我家那个烙饼的背后也会有一堆的传说等着我去发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