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大地老师《读帖与临帖》,我差不多听完了,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启发,特别是对于临帖要不要像的问题有些想法,故而斗胆写一篇文章,与众位书友分享。权当个人课后学习心得。一家之言,敬请指正。
一直以来,临帖要不要临得像,都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认为需要临得像和不必临得像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在这里,我秉持一种折中的态度,不分对错,只说临得像所说明的问题。其实,课上已经给出相对明确的说法,“临帖临得像是一种要求,不是目的,只有像,才能吸收到养分”。我补充如下:临帖临得像,至少说明,他的眼界提高了,看得出帖上的细节和特征;另一方面,他手上功夫到位了。
我记得,《笑傲江湖》中有这么一段,令狐冲接任恒山派掌门后,传授恒山弟子思过崖中的恒山剑法。恒山弟子看见后惊讶地说:这明明就是恒山的剑法,可我们却从来没有见过。
这句话太没有逻辑了——没见过,又怎知它是你们的剑法呢?
后来,我是从鲁公的碑帖中知道原因的。
众所周知,颜鲁公存世的诸多碑帖,风格是个个不重样的。但尽管如此,了解颜体的人,还是能够认出某些字出自颜鲁公之手,为何?这是因为,字的细节和基本特征上存在一致性。试看以下二组《家庙碑》《勤礼碑》的字:
(左:家庙碑“篆籀”;右:勤礼碑“篆籀”)
(左:家庙碑“参军”;右:勤礼碑“参军”)怎样?看得出它们彼此相同的特征了吗?总的来看,以上的字我们可以看到的特点有:雄浑,粗壮,圆润,端庄,外拓,外紧内松。还有某些特殊笔画,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相同特征。请观察以下选字。
颜体特有的捺:
(左:家庙碑“道”;中:麻姑仙坛记“道”;右:勤礼碑“道”)
颜体特有的钩:
(左:家庙碑“学”;右:勤礼碑“学”)
粗壮的笔画,浑圆的线条:
(左:勤礼碑“国”;中:家庙碑“国”;右:告身帖“国”)
稳固方正的字形(与欧体作比较):
试比较以上两个欧体字和颜体字,对重心和支点进行分析可得,颜体重心居中或偏低,欧体则比较居中,前者稳固,后者险峻。
这些相同的特征,都在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字,都是出自颜真卿的手笔。后世学颜的人写出来的作品能得到认可,能让人知道他们取法颜体,都是大致具备了以上的若干个特征,其后才是加入个人才情、理解、感悟,最后在颜体的基础上自成一格。
由此可知,当我们临帖能够“像帖”,能够尽可能与原帖相似,这就说明,我们是在这个帖上是下了工夫的,是理解和掌握了原帖的特征的,是消化了原帖的养分的,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是没有辜负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心血的,这对一个学书法的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安慰,最了不起的一项成就。
另一方面,临帖临得像,表明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接受并遵守了一些书写规则,且把这些规则运用自如。规则,是很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规则限定,则一切都失去了秩序,失去了评价依据。举个生活的小例子,我和3岁外甥女玩猜拳,我们说好了剪刀石头布的关系,而且特别强调要两人同时出拳。然后开始玩,可这小妮子真鬼灵精,每次都要等看清我出什么,她才出,结果肯定是她赢了,但这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赢,有何意义呢?同样,没有按照规则写的字,又有何意义呢?
我们常说,学书法要“眼到心到手到”,若无手上功夫,手上的功夫没有法度,谈何书法学习。所以,手上的运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运笔,前人总结过若干种“病笔”,这些就是没有按照运笔规则写出来的典型问题笔画。
就具体字帖而言,以颜体为例。颜体的捺非常具有特点,异于同时代的楷书。它具有一定的书写规则,需要在运笔结尾最重处收住,提笔回锋(有人说可捻管),换向出锋收笔。这是一种基本的运笔操作,不这样操作,这个缺口的形态就出不来。
笔画选字出处——上:家庙碑;中:雁塔圣教序;下:九成宫
颜体的钩,也是一个特征非常明显的笔画,书写起来有一定的规则,就是需要在拐弯后顶纸,回锋,蓄力挑出。没有这个回锋蓄力的动作,很难写好这个钩。
言归正传,我们临帖临得像,必然是能把上述说到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出来。我们临帖临得不像,必然是因为我们还未熟悉字帖,还未详细分析,手头功夫还未练熟。
通过临帖学习,把各种规则吸收、内化,形成书写记忆和习惯,写出一个与所学字帖味道相符的字。这样,我们就起码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自己实践运用,多加创作,践行八字真言“以赛带练,以创促临”了。
综上所述,临帖需不需要像,其实答案已经不重要。临帖要像,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看作是学书路上的某一场考核,一种仪式,一种认证。能够临帖像(描摹涂画除外),就说明一个人的书法学习是到家的,是达标的,是眼到手到的。仅此而已。
后记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两个礼拜,想说的很多,但最后又删掉了很多,因为有些话没意义。写作中途游了一次泳。认识我的都知道,我是个190斤的胖子,四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我去锻炼了。那天一下水,我发现原来我来晚了,还剩半小时就要结束(游泳池有分场次),我就拼命地划呀划呀,因为我要运动量啊,一个来回已经累得不行。看看还剩下20分钟,我就放慢速度,慢慢找自己的节奏,呼吸也调顺了,也不会太累了,结果那次我居然比上次用稍微短的时间游出了更长的里程。
我感觉,我们的书法学习,也是类似的过程,欲速则不达,除了要学习和精研技法,找对自己的路子和节奏也很重要。就说这么多吧,已经写得很长了。希望大家都相信自己的潜力,也相信中书汇的实力,希望大家能从《读帖和临帖》还有这篇文章中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