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而李白,便是唐朝诗人中当之无愧的天才。
我想,这个名字大概无需注释。
曾经看过一句嚣张但绝不夸张的话:没读过李白,你凭什么说你读过唐诗?
不错。
李白的诗篇确实写得惊艳,乃至后人广为流传。
但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却有着世人少知的心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父亲是李客。
年少有为这个词在李白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便有诗赋多首,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幼年的李白,便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
少年不识愁滋味。
那时的他,只知诗情画意,却不知悲欢离合。
公元720年,弱冠的李白在巴蜀各地游历。
年轻的心,怀着满腹的诗情,有着侠义的胆识,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
后来,李白在成都见了益州长史,益州长史说,有机会一定向朝廷举荐他。
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举荐一事石沉大海,李白的诗,倒不胫而走,尽人皆知。
岁月沧桑,悠悠转转,虽然干谒之事始终不见成效,无论如何,李白依旧是那个骄傲的李白。
笑傲权贵,意气风发。
公元724年,李白离开故乡,四处游历。
过荆门时,有感而发,一首《渡荆门送别》带着他的几分乡愁,留在了三峡外。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沿长江东下,来到了金陵(南京)。江南烟雨,如梦如画。
包含才情诗意的李白却没有沉醉于山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
李白在金陵广交朋友,遇到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性情中人,但干谒却迟迟没有进展。
辗转流离,李白又来到了广陵(扬州)。许是舟车劳顿,李白大病一场。
寂静无人的深夜,最适合思念。孤独,便也在那一刻悄然涌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公元727年,病愈的李白离开了扬州,前往楚地。
李白又上路了。
一人,一马,一天涯。
幸运的是,途中,他遇到了孟浩然,那个归隐终身的诗人。
二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
后来,孟浩然东下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公元728年,28岁的李白与安陆的许家姑娘结婚。
入赘。
面对世人的鄙薄和嘲讽,孤高自傲的李白依旧旷达。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离开了安陆,来到了京城长安。
这座城市,很繁华,很古老。
长安,有月,有酒。
酒杯中,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是大唐;酒杯外,风起云涌,歌舞升平,是江湖。
行路难,归去来。
公元734年春,李白在洛阳听到了远处的笛声,吹的是《折杨柳》一曲,都说深夜适合思念。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久,他又回到了安陆。
那个姓许的姑娘,哦不,是许夫人一如既往地温柔。
几番花前月下,李白来到了襄阳。
干谒求荐。
再度被拒。
饶是狂傲的李白,也有些失落。
八年后,李白重新看到了希望。
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唐玄宗召李白入京。
如今的李白,依旧骄傲。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等待被召见的日子了,李白遇到了贺知章。
二人都是旷达好酒之人,相谈甚欢,成了忘年交。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即被贬下界的仙子。
不久,唐玄宗召见了李白,且亲自来迎接,礼遇有加。
此后,李白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待诏。
但是,那不是李白想要的。
功成名就,归隐山林,这才是李白的理想。
在那方叫做长安的墙院里,李白是自由的,也是无奈的。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李白离开了长安,因为骄傲,和失望。
因为盛唐,似乎也开始走向衰败。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生灵涂炭,四海同悲。
李白老了。战争和牢狱之灾让李白经受了磨难。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的一生有诗有酒,千古风流。
“他在人间流浪,带着微薄的行李,和丰盛的自己。”
李太白。
图来自网络.
关于史实,如有纰漏,欢迎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