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二刷《明朝那些事》,不夸张的说,晚明部分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
看着那些英雄人物一个个下线,看着大明王朝如巨轮般倾覆,无可救药地没入海底,想象着无数黎民百姓痛苦挣扎绝望呻吟,几度泪下。
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说,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明月说,幽默的不是历史,只是他自己而已。他用幽默的笔法将这个宏大、绝望、残酷的事实摆到了我们面前。
明朝的灭亡数百年后都令读者怅惘,更遑论当世之人,明亡之后很多读书人都在思考这个血泪之问,以明朝之强大,何以迅速衰亡,乃至清军入关,江山易主,华夏倾覆。
01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写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意思是:各个朝代(国家)都是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只有汉朝是在国力强盛(尤指军事力量)的时候终结的。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虽皇权式微,但国家军事力量却并不差,地方军队规模逐渐扩大,渐渐脱离中央的统治,形成了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军阀割据势力,最终导致汉朝覆灭。
王夫之此语不仅言指东汉,更意在明朝。
可以说,国恒以弱灭,而明独以强亡。
书中说,“但凡某个朝代,到了最后时刻战斗力都相当之差,但明朝似乎是个例外。”
诚然如是,崇祯年间的名将星光闪烁,甚至与开国时期的徐达常遇春时期相比也不逊色,如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等,对外将后金势力死死遏制在山海关外,对内将张献忠李自成的民军打得落花流水。
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强大的明帝国在崇祯十七年轰然崩塌,一败涂地。
刚过易折,强极则辱。以此来表述明帝国覆灭的原因当不为过。
若论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封建王朝,明朝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明朝之强硬,连大汉盛唐都万不能及。
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是靠送礼获救,明英宗土木堡被俘,朝廷却拒绝以财物换取其性命,而是另立新君,而明英宗本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征服了瓦剌(用人格魅力征服了伯颜帖木儿)。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而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帝却拒绝南迁,于煤山自缢。
汉元帝时有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唐代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实际上也是和亲。而纵观明朝的整个历史,从来没有以宗室女子和亲来换取和平。
有骨气并不等于强盛,强盛时可以唯我独尊,但衰弱时依然毫不示弱的只有明朝。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诚然如斯。
在“东林党的实力”一章中,作者说“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纯粹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只有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他们无法被收买,无法被威逼,他们不要钱,不要女色,甚至不要权势和名声。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以及坚定的决心和意志。”
当年明月以此来形容以杨涟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东林党开启了明朝后期党派间的乱斗的先河,有人说明亡于党争,也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东林党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他们是一群坚定而纯粹的人,为了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原则,从未动摇。
而年轻的崇祯帝也很强硬,一上台便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铲除殆尽,他一心力挽狂澜,勤勤恳恳至死不休。
过刚的皇帝,过刚的文官集团和战斗力惊人的武将,这正是明末朝堂格局。面对内忧外患,明朝并不是无路可走,他们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为避免双线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与关外清军议和,集中兵力平定民军叛乱,而清军当时的情形也不过是想抢点东西得点好处,是完全可以谈判的。
但是此时言一出即刻遭到了朝臣的反对,明朝的官员认为他们是天朝上邦,而皇太极的清国只是蛮夷,明帝国高高在上只能接受蛮夷的朝拜,怎么可能对其妥协。
书中说“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书中着重提到了黄道周,黄道周一番天理人欲把主张议和的杨嗣昌说晕了,于是崇祯帝最终放弃与皇太极和谈的想法,也丧失了唯一扭转乾坤的机会,只能内外交困死战到底。
也许很多人会痛骂黄道周,迂腐书生,顽固不化,正是他的不识时务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然而,七年后清军入关,赋闲在家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南明隆武政权),一介书生黄道周募众数千人,仅十几匹马,出师北伐,抗击清兵。
他的军队没有作战经验,所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是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叫做“扁担军”,他的妻子与他一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她们连扁担也没有,史称“夫人军”。
白痴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可黄道周依然坚定地向前进发,正如他当年拒绝和谈一样,坚定而纯粹。
黄道周全军覆没,被俘南京,无数人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衣中留有血书: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
02
《三体》中面壁者泰勒想再次组建“神风特攻队”却遭到了井上宏的质疑,井上宏说,“这种做法违反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国家和政府不能要求任何人从事这种必死的使命。我还大概记得《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的一句话:国家兴亡在此一战,但比起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来,这些倒算不得什么,各位尽力而为就行了。”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都有着鲜明的个体意识,社会从法律道德等各个层面来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障着个体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与完整。
我们会为了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我们不计成本地为边缘人群解决各种问题,社会的文明程度着重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心上。
与个人权利和自由相比,国家兴亡都算不得什么,无论什么境况之下我们都有选择活着的权利,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意识,将自己从家国与王权中独立出来,这是文明的进步,在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中,我们将很难理解大明孤臣黄道周,以及他的气节。
什么是气节?
官方的解释是,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
中国人常说“知进退,明得失”,冷酷的世间人们会面临很多无奈的抉择,适当地放弃原则、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会暂时脱离困境,会得到片刻喘息,最重要的是,会获得活下去的希望。
这样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但是世上总有些人并非如此,他们是纯粹的,他们内心的信仰与操守坚定不移,在生死得失面前依然不知进退,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正如明王朝与其臣民一般,在显而易见的好处面前依然不妥协,明王朝的刚硬激怒了皇太极,从而走向最终的覆灭。
03
杀身固然能成仁,却不能成事。
文死谏、武死战,如此看来,气节只是封建社会对人精神奴役的象征。
但是,气节真的无用吗?
一身傲骨的黄道周于社稷无补,在危机存亡之时没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明亡之后又自不量力白白送死,非旦不能救家国于水火之中,反倒给明朝的坟头掘了第一把土,可他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当他的讣讯传至福京,南明绍武帝特赐谥“忠烈”,并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
正如当年明月书中所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所谓士大夫,他们过于坚持原则不懂变通,为了内心的持守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他们是无用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了以死谢君王,一生没做什么实事,于家于国于社稷毫无建树,可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他们?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诚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所言,天地有正气,虽然它可能会被漫天乌云所遮盖,可能它会混杂于浊流之中,但它永恒地存在,如河岳如日星,即使地覆天翻鬼魅横行,浩然之气依然沛乎苍冥,正是因为那些坚定而纯粹的人的存在。
如文天祥、如黄道周、如杨涟,如东林党那些愣头青们,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纯粹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书中评价东林党人,“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们为的不是取得胜利,而是我此一生只此一事,为家国天下,虽九死而亦不悔。
道德经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黄道周无谓的牺牲是不可取的,从世俗角度来说,他是无用的,但他用他的一切定义了“气节”二字。他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里存在着这样一种品格,虽然它并不被所有人需要和理解。
我们有对生命的掌控与选择权,我们有权把个体生命置于一切之上,但除了肉体的存在,我们还有着更高的追求,你可以定义它为信仰、信念或者其它,天地正气,浩然无穷,有一些人愿意为之奉献最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