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答案是:练习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理论由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此书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但事实上:
练习一万小时≠必然成为顶尖高手。
举个栗子,假设一个歌手每天练习唱歌3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你会发现酒吧的很多驻唱歌手练习已然超过一万小时,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顶尖歌手呢?
同样地,从事同一职业的上班族,为什么有的人十年后能成为行业专家,而有些人同样的工作时长,却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经验丰富然能力却没多大提升“的普通职场人呢?
因此,光知道“练习一万小时”的口号可能毫无意义,训练时间仅仅是成为顶尖高手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真正让一个人成为领域专家的关键条件是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刻意练习】
这套训练方法主要包含四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训练内容模块化,对单独模块不断重复练习;
3. 了解练习结果,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下面针对以上四点逐一解释他们的意思,但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先上两个公式:
高手=刻意练习+一万小时
顶尖高手=(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天赋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要选择你擅长的、有天赋的领域去练习,否则即便你“刻意练习了一万小时”,可能也只是个普通高手,而成不了行业顶尖专家。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特别需要“天赋”的领域,比如作家、画家、音乐家这些行业。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则是定位问题。定位自己要练成一个“顶尖商业文案高手”和定位练成“顶尖作家”显然是两个概念,前者即便没有文学方面的天赋也能达到,后者如果没有天赋则几无可能。
回到主题。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学习区”与“舒适区”相对应,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从内层到外层依次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学习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恐慌区是暂时基本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刻意练习就是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踏入学习区的自虐式练习。
比如工作中“打电话”这项普通的技能,这个技能我们习以为常,但如果你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有很多问题呢?比如打电话的时间点和方式,按照你惯例你一般是在工作时间给客户打,比如早上10点打过去,而人家此时还在睡觉(一些独立设计师可能是下午到凌晨工作),比如你给老板打电话前是否有想过先发一个短信(假设老板正开会呢)。
所以要想提升打电话这一项技能,你要勇敢地踏出舒适区,避免“自动完成”,而是要想过去的做法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列一个改进计划,然后按此练习,坚持改进,结果会让你欣喜的。
在舒适区做事,那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是练习。
2. 把训练内容模块化,对单独模块不断重复练习;
要把训练的技能分成有针对性的小模块,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而不是盲目练习。《天才密码》一书介绍,美国最好的一所音乐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甚至干脆禁止学生把一首曲子连贯地演奏,学生只能跟着她练习分块的小段。她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说明你没有正确地在练习。
越是高手,越是要分模块练习,顶尖的职业运动员的训练也往往是针对特殊的技术动作,而非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训练时间是用于队内比赛,其他时间都是用于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而针对一个单独的小模块,一个技能套路,要想把它练得炉火纯青,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
3. 了解练习结果,随时获得有效反馈;
基于我们的天性,“即时反馈”更能让我们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另外只有即时反馈,你才能了解自己所练习的这项技能点进展情况,就像我们上学时一样,如何判断你某门学科学的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和测验,没有反馈,没有测试,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一个不错的方法是,在练习一项技能之前,给自己列一份自检清单,规定几个标准,比如这项技能达到及格、良好、优秀、卓越的对应标准。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关于这一点就不具体阐释了,如果你想象着一边听歌看剧一边练习,结果就不说了吧,注意力集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心流”状态。
什么叫达到了“心流”状态?请参考一则网上新闻——
“男子玩游戏时被父亲碰掉电源,在家纵火泄愤”(虽然这是反面教材)
…
坚持刻意练习很痛苦,一点都不好玩,简直反人性。你要不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