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你的情绪地雷》总结了生活中非理性情绪的三大来源,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了情绪、思维、行为三者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概念,以及“无条件接受自己”,“无条件接受他人”,和“量化困难”的三个方法。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排名仅次于卡尔•罗杰斯,甚至超越了弗洛伊德。他所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疗法因为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见效快,成为中国心理咨询师最常用的方法。阿尔伯特著有70多本心理学专著,有很多已经成为了畅销书,销量高达百万册。
——· 本书金句 ·——
1. 你可以通过改变认知中的非理性想法,拯救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更快乐的人生。
2. 你不是被动地变得难过,你在很大程度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制造了自己的烦恼。而且你会发现,这是件好事。如果你能让自己难过,那你也有能力让自己不那么愚蠢,并且减少自己的烦恼。
3. 你要告诉自己,麻烦只是麻烦而已,没有那么糟糕。即使是非常大的麻烦,也只是大麻烦而已。
4. 只是评价,衡量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是否达到了你的目标,而不要评判你的性格,你的人生,你的本质或者你整个人。小心自己所用的语言,尤其是那些以偏概全的语言。观察,并且警惕这些对自己的暗示。
5. 无论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现实世界,我们都不应当夸大阻力,以偏概全,不要随便贴标签。
——· 核心内容 ·——
一、非理性思维的产生
1. 评价体系的偏差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既受外部影响,也源于自我要求。人会为自己设置衡量的条件,并认为只有条件达成了,才能够证明自我价值。一旦习惯了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衡量成败,人就可能对外部评价产生过度依赖,认为只有当自己成功、受人关注和夸奖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这种非理性思维会让人因为偶然的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或者因为一件事没做好,就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负面情绪。
2. 对愿望的绝对化追求
人生而有需求,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情感上的联结,这些需求本来都是正常的,但生长在溺爱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会容易将这些正常的需求变成绝对化的强制要求,无论是希望拥有最好的玩具,还是希望成为全班最聪明的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对他人偏激的约束,
希望全世界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运行,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愤怒,暴躁,迁怒于他人。
3. 放大麻烦的习惯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艰苦,在毒蛇野兽面前,人的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因此,
人必须通过夸张的渲染麻烦和意外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期获得帮助,规避风险。这一习惯的遗传,导致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夸大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但在生存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今天,这种过分夸张,小事化大的习惯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沮丧和无力感,让人变得更加消极,被动。
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阿尔伯特.埃利斯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分解为ABC三大要素。
A代表事件,挫折
B代表想法,信念
C代表感受,以及事件和信念结合后所产生的结果。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触发感受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情绪和事情演变的方向。这一疗法并不是完全否定情绪的存在,而是认为情绪是人内心活动的结果,因此,人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将焦虑、愤怒、抑郁、无力感和自我厌恶等消极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指引行动的情绪,如失落、后悔、悲伤等等。只有摆脱非理性情绪的绑架,才能找回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方法。
三、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
1. 无条件接纳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本能的追求,给自己设置过多的硬性条件反而会减少进取的快感,让人过度关注成败,而无法享受做事情本身的乐趣。甚至会因为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乃至人格。当事情的发展不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从行动层面进行反思并做出调整,而不是动辄将失败上升为对自己人格的评价。只有如此,人才能从内心深处不再畏惧失败本身,即便遇到挫折,也不会失去做事的动力和乐趣。
2. 无条件接纳他人
无条件接纳他人并不是对错误的姑息,而是要把事件和人格本质分开对待,意识到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习惯、认知都不相同,他人不必按照你的信念来生活。给别人“贴标签”,把一件小事上升到对对方人格、能力的否定,才是导致愤怒的直接原因,一旦能够意识到,对方的错误可能是无心之失,并不是在故意跟自己做对,才可以理性地对待他人的错误,可以提醒对方注意行为,但不要做出人格上的攻击。
3. 量化困难
由于夸大困难的习惯,人往往将意外的实际影响和自己想象中的影响混为一谈,而过分夸大问题,又会引发无力感和逃避的冲动。在面对意外时,人首先应该理智地评估意外造成的影响,不要盲目乐观,但也不要用还没有发生的事吓唬自己。给已经发生的意外设定一个百分比,将它圈定在可控的范围内,有助于减轻恐慌心理,抽出一部分心智资源来思考如何补救和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