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52天。
今天我们接着分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之前我们曾经分享过,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作者并不只是写了读书人的故事,在此之外,他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他们和以考科举获得功名为志向的读书人,产生种种交集。又在这种交集之中展现出了很大的反差。
比如,才女沈琼枝的故事。沈琼枝虽然身为女子,但是却能饱读诗书,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身上既没有老学究的迂腐之气,也没有伪君子的功利之心。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沈琼枝敢于为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与有钱有势的盐商作斗争。即使斗争暂时失败,她也没有向大家想象中的“烈女”那样,要么上吊自杀,要么投湖自尽,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卖诗作文,靠自己的才华为生。
尽管在秦淮河畔,她不得不与风尘女子为邻。可是她洁身自好,始终没有为了金钱而沉沦。而面对愿意帮助自己的已婚才子杜少卿等人,她坦言自己的苦衷,同时又彬彬有礼,不愿意哀求哭泣,获得更多怜悯。
沈琼枝不愧为奇女子,她的奇就奇在既能离经叛道,又在规矩之内。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外圆内方,活得十分通透,却又很有原则的人。而在《儒林外史》中,奇的也不只有沈琼枝这一个人。
在书的最后,作者就用了很大的笔墨来写了“四大奇人”。这四个人分别擅长琴棋书画,他们是做什么的呢?在那些大人物的眼里,他们可不是什么正经人。有的寄居在在寺庙里,寒冬腊月却连一双好鞋都没有。有的是卖火纸筒子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打火机。还有的是开当铺的,当小裁缝的。
在等级森明的封建社会,他们的身份可以说是相当的卑贱,然而在他们的身上,却流露出了天真自然,忠厚质朴的本性。喜欢弹古琴的小裁缝,每天替人家做活,剩下来一点时间,就自己弹琴写字,做些诗词,他的朋友们看见了便告诉他。你既然要做雅致的人,为什么还要做你这一行,怎么不去学校跟那些读书人来往来往。
小财务回答说,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我如今每天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得有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难道不快活?
和书中那些势力薄情的读书员相比,小裁缝才是真正地懂得了读书做人的道理。中国古代有“君子不器”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个真正有涵养,有才华,有担当的读书人,不仅仅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灵活地运用,而且要拓宽知识面,不能够被书本所局限。
如果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读书,那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而琴棋书画是文人四艺,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可是,在以八股文取功名的社会里,它们早就被大多数人抛到脑后了。
随之而丢失的是智慧和自由的人文精神。吴敬梓对于士林的丑恶现象,是厌恶和憎恨的,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对于光明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他把这些西方的种子,放在了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普通人的身上。
在书的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皇帝下诏书,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雅士,全都赏赐嘉奖了一番,给了他们应得的官职。吴敬梓一生标榜痛恨功名。可是在书的最后,他还是没能彻底地离开这个命题。
中国传统文人一直秉持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很多像吴敬梓这样的文人来说,他们渴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抱负澄清官场,为天下百姓做事。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伟大和光明的梦想,常常给他们带来深陷黑暗的恶运。
即便是跳出时代的局限性,这依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悲剧。吴敬梓一生也未能如愿,他在《儒林外史》的最后写道。江左烟霞,淮南耆老,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细心的读学们还会发现,《儒林外史》描述的故事,其本都发生在江南地区,特别是杭州,南京这一带,这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吴敬梓就生活在这里,他对这个创作环境是最熟悉。而另一方面,明代的江南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以《明儒学案》所记载的儒家学者为例,有2/3以上出生或主要活动在江南,还有著名的书法家和绘画家也有2/3以上,出生或者活动在这里,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其实,在元明清时期,江南的文化人受到的打压是空前的,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社会地位最低的南人就是原来南宋统治区的人,而南宋的都城就在杭州。
到了明朝初年,江南文人的境遇也不好,朱元璋和朱棣曾经多次把江南的豪门望族,包括许多文化人,大量地北迁,对于江南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和摧残。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地方,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社会地位排序是“士农工商”,做生意的人地位最低下,但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人们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
于是,江南文人的生存状态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北方官员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另外一方面,原本比自己低位低的商人们,仗着有钱了,也开始看不起文人。原先的读书人处于社会的顶层,但如今地位发生了动摇,这使他们的内心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
在这种状况下,江南文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来维持内心的自尊、自信和自傲。在他们看来,唯一能够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东西,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政治权力,而是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风潮下,江南一代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人们吟诗作赋,填词拍曲。白天研究金石古玩,拓碑临帖。晚上就齐奏丝竹管弦,演出戏剧。
可以说这里是一切文人的天堂,在《儒林外史》里,那些想要功名仕途有成的人,都北上去了,而那些有着真才实学和闲情逸趣的才子佳人们,都跑到了南京,以至于名士杜少卿的娘子问他,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其实南京真的有这么好吗?也未必然。像杜少卿这样的真名士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文人不断强调自己悠闲的生活态度和艺术高雅的生活情趣,根本的目的就是与被他们视为“粗俗”的富商巨贾相区别,以此挽回自己的尊严。
《儒林外史》这本书里,就非常生动地展现出了江南文人的生活状态。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从书里发现很多彩蛋内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