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辛亥革命,课文分为三个子目,分别突出了背景、经过和影响,大致思路总结如下:
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更为广泛深入,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发展。清政府在“新政”自救同时,不自觉间孕育了未来革命的社会力量。随着列强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加深,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吸取了近代以来先进国人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主观努力,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纲领和思想、发动一系列革命起义,加之四川保路运动,最终促成武昌首义的发生。孙中山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成为指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纲领。
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形成南北对峙局面。革命成功后,南北和议。由于革命派贪图权位,妥协涣散,加之袁世凯手掌重兵,又富有政治权谋,终于迫使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的位置,随后对清政府施压,促使清帝退位。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其之手。
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巩固革命成果,孙中山以南京临时参议院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并按照西方的分权制衡原则构建了政府,实际上采取责任内阁制以达到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临时约法无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但因人设法又违背了宪政精神。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整体而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梯,迈出20世纪重要的一步,在青史长卷中熔铸了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