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101篇,字数1720,共累计169762字。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主要习俗食粽、佩香囊、赛龙舟、悬钟馗像、悬艾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点雄黄酒有又称端阳节、重五等。
端午是主要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的故事。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百姓痛苦不已,于是往河里投放食物,让鱼、虾都不啃食屈原的尸体,渐渐的,这就成了一种习俗,每到五月五的时候都要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几千年之后,这便成了习俗。
,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一些人飘洋过海来到日本,也把端午节文化带到日本。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端午节文化也日本开始流行。
日本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有什么不一样呢
日本当地农民在农历五月有一个被称为“五月忌”的祭祀活动,后与中国唐代端午习俗的内容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端午节文化,被称为 " 端午の節句 "。
一开始,日本端午节是属于贵族阶层和武士阶层特有的节日,与平民百姓无关,由此衍生出了很多风雅的贵族文化,常常会在日本的皇宫内举行一些特别的活动
那时在皇宫中,人们以菖蒲为发饰,聚集在武德殿。天皇会赏赐药球(薬玉、くすだま。即将药草香料等做成的锦囊,寓意长寿无病无灾)。曾经的日本贵族社会有制作药球、互相赠送的习惯。
直到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才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全国上下都参与的节日。
明治维新时期,废除农历改用新历,因此将端午节定在了公历 5 月 5 日。到了 1948 年,日本政府将 5 月 5 日定为儿童节,是为了庆祝和祈愿家里的男孩子可以健康成长的节日,所以也叫 " 男孩节 "。自此,日本端午节就跟儿童节一起过,增添了许多趣味。
日本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①插菖蒲,喝菖蒲酒、用菖蒲水沐浴;
菖蒲在日本不单有辟邪的作用,其剑状的外形令人联想到斩妖除魔,加上其在日语中的读音与“尚武”、“胜负”相同,更是勇武的象征;
②屋内放武士人偶,示意勇武;
③屋外挂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之意;
⑤放风筝,福儿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⑥吃粽子和槲叶糕,蕴含了子孙繁荣的美好寓意。
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文化传到朝鲜半岛,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
每年五月五日,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상일)”,意为神的日子。过去韩国人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摆上白白的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用菖蒲汤(창포탕)洗头求吉利,喝菖蒲水以辟邪。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运动会,观看荡秋千和摔跤比赛。
现在韩国唯一完整保留端午习俗的是位于东海之滨的江陵。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강릉단오제)”活动是目前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通常于农历4月初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除举办多种祭祀仪式外,当地还会组织很多有趣的活动,如假面舞剧、民族舞蹈以及摔跤、荡秋千、拔河、射箭等比赛。每年都有百万游客从四面八方前往江陵,参加“江陵端午祭”活动,感受端午文化。
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쑥떡)”,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中韩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
端午节文化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各地端午节的内容和举行的仪式和活动不同,都成为本民族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