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2——一次共读,一次爱的教育

【从“读完”到“读活”】

今天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乌丢丢的奇遇》的第一遍阅读,并约定春节时再读一遍。随手翻到书皮上的金波爷爷头像,丹尼尔忽然说:“好像吟痴爷爷。” 我笑着回应:“对啊,他也是诗人,写了很多童话。”

这一刻让我无比惊喜:孩子不仅读懂了故事,还敏锐地感受到了背后创作者的灵魂——一位充满耐心和爱心的诗人。作者、角色与孩子的心,因一本书而彼此联结。


【有趣的对话】

我问丹尼尔:吟痴爷爷是怎样的人?他说:“特别有耐心,特别有爱心的人。”

我又问:“那妈妈呢?”他说:“是上班的人。”

我再问:“那爸爸呢?” 他笑了起来:“爸爸是能跟很多人说话的人。” 我确认:“是因为爸爸特别会说话吗?”他说:“对。”

孩子的表达有限,但核心却很精准:妈妈=工作,爸爸=会说话、有趣。最后我问他自己,他答:“我是一个读书和玩玩具的人。”

《乌丢丢的奇遇》始终在谈“心”,谈“爱”,谈“生命”。最近他常说:“妈妈,我能听见咚咚的心跳。” “我看到云在动,一会动一会不动。” 当我们读到乌丢丢小脚丫有心跳时,他也把耳朵贴在我的脚丫上说:“妈妈的脚丫有大海的声音。”


【最美的果实:爱的具象化】

今天清晨,爸爸还在睡觉,屋里黑黑的,我们跑去玩。丹尼尔不小心按响了手表,很快就关掉,说:“因为爸爸在睡觉。”

我说:“屋里太黑了,我们开个灯吧。” 他说:“可是爸爸在睡觉啊。”那一刻,我心里涌起深深的欣慰。

《乌丢丢》探讨的“心”,孩子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心,就是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并愿意为了他人的舒适而约束自己。

丹尼尔主动保持安静,不开灯,这份悄然生长的同理心,比任何满分都更珍贵。吟老诗人的“耐心”和“爱心”,乌丢丢寻找的“心”,已在孩子心田生根,并结出果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