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己放弃,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这才是“取舍”的高级境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让所有人为之骄傲的璀璨篇章。然而有荣耀,就有悲伤。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成为世人心中的恒星,是因为名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不变的道理。无论社会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道理永恒的适用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
在《三国演义》中,描绘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的生动而具体的景象。当人们聆听或是阅读的时候,这些景象就像流光随影一幕一幕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千古流芳的佳话,令无数的中华儿女从其中领会到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思想、信念、道德、知识应该怎样去培养和锻炼,这些做人的道理就包含在名著的思想中。可以让所有人受用终生。
《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中,诸葛孔明可以说代表着整个封建王朝历史阶段中,能臣与贤臣的综合体。能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贤臣,辅佐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人世间的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按照诸葛孔明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却是:天下是人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拥有至强心智的人靠一己之力可以保佑整个天下的。正因为诸葛孔明是一位奇才,使得其他人过于依赖他的个人能力,从而使得一切成为了:“兴衰由他定,由他主沉浮”的不良局面。因此,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人们应该体会到的历史经验就是:懂得自己放弃,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这才是“取舍”的高级境界。
人们设想一下,如果诸葛孔明能够在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之后,就按照自己在“隆中对”时许下的心愿行事,回归田园,做回隆中一隐士,那么历史将会改变,“三国”的格局也将有所改变。再心智高深的智者也会在某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做出错误的决定。很显然,诸葛孔明这一次错了。因为他太忠于刘玄德,太忠于恢复汉室江山的承诺,而忘记了天下大事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挽救一个动荡的天下。正相反,他的忠心却造就了一个“乐不思蜀”的无能阿斗,终使蜀国最先灭亡。
结合历史的兴衰可以下一个结论: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需要懂得取舍,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懂得用俯瞰苍生的深远目光来在自己的人生中进行取舍,才是“舍得”的最高境界。在一个人的思想中,有时懂得放弃比懂得进取要难得多、重要得多。
如果有的人一生放不下,其中原因就在于看不透、舍不得。真正看透,一切又有什么呢~一切不就是过眼云烟吗~自己的“舍”才会使别人有所“得”。如果别人希望利用你的心智来为他服务,或是创造价值,那就更应该“舍弃”。你可以微笑着告诉他:一切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别人的心智会随着身体的消亡而化为乌有,因此唯有让“磨练自己,提高自己”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信条并长久的代代相传,才能保障人们自身和这个民族的不朽辉煌。
如果人们可以明白人生的“舍得”,很多缠绕、捆绑自己的杂念就会解脱。人们也就能够看透和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