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说的简单一些,这份工作其实也就两个步骤:第一步、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别人的脑子里;第二步、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再简化一点,就是要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说服别人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能被接受的是站着对方角度考虑的那种。
《战国策——秦策》中,陈轸是频繁出现的角色,这个曾经在秦国当官的楚国人,在《楚绝齐,齐举兵伐楚》中,这次被派出使秦国了。齐要举兵发楚的事件中,始作俑者是贪婪且昏庸的楚怀王,为了张仪嘴中虚无缥缈的“商於六百里“,不仅与齐国断交,还派人去辱骂齐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战国策——西周策》中,韩庆给孟尝君出主意说服秦国释放被软禁的楚怀王,算是大度的做法了。
作为陈轸的老领导秦惠王,可比昏庸的楚怀王强太多了,对于陈轸离秦去楚,他不乐意,但兵没有指责,而是委婉的说:“你在秦国当过官,也算是秦人了,由于我的无能,让你又回到了楚国。为现在的君主尽忠是你职责所在,尽忠之余,是不是还可以帮我想想办法呢(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秦王现在正在面对一块绊脚石,而陈轸正是可以搬走绊脚石的人,他这次出使秦国,就是为了劝秦国不要趁火打劫,不要趁齐楚兴兵之际在背后捅刀子。很明显,他的目的会损害秦国的利益,现在摆在陈轸面前的绊脚石,不但是要解决秦惠王的难题,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后期的政治家们都很擅长将故事,这一次陈轸先讲了一个吴人在楚的故事暗示自己思乡,又以两虎相争,必一死一伤,等老虎死伤之后,猎人便可“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毫不费力的得到两虎的故事,告诉秦惠王,对于齐楚打架的事,你现在先不要搀和,等到什么时候再掺合呢?猎人是等“小者必死,大者必伤,伤虎而刺之”,陈轸也是这么建议秦惠王的,“齐、楚今战,战必败一。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陈轸的这个建议,是建立在楚国必胜齐国的基础上的,但无论最终秦出兵救齐还是救楚,秦国当时的处境就好比二战结束时期的美国,既赚足了面子,又赢得了里子。
这种解决他人问题,又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在《战国策——秦策》的下一个章节,也出现了,不过这一次吃亏的是秦国。
当时的秦国东边与魏国接壤,西边又经常跟义渠争地盘。有一次义渠的首领去了魏国,魏国的公孙衍就给他出个主意:“据我观察,秦国是这样处理目前的事务的:如果东方各国与秦国相安无事,秦国就会派兵跟你争地盘,如果东方各国与秦国发生战事,秦国就会送礼物讨好你(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
义渠君觉得有道理,就记在心里了。
过了不久,东方五国攻打秦国,为了避免东西两条战线作战,陈轸又上场了,他建议秦惠王“赂之以抚其心”,秦惠王也照做了,“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
而此时的义渠君却想起了公孙衍的话,认为时机到了,“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义渠攻秦是公孙衍埋的一颗钉子,但让这颗钉子发挥作用的,确实义渠君本人。
从对方的利益考虑并且能通过对方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为,是搬开了别人面前的绊脚石为自己铺路。陈轸和公孙衍成功的经验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