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集训班最重要的一天,学员们都很珍惜时间的宝贵,一大早就起了床,7:30分早餐后立即回到课室开始学习。
课室分为三处,写小草一室较为安静,我去拍照都得放轻脚步,生怕打乱了他们。而写大草的二间课室相邻,互动非常方便。但凡写大草者皆有性情,故相互间交流的气氛亦异常热烈,助教分别在现场作指导和各种笔法的示范,乔堃龙老师在根据学员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方法,从局部细节中该如何处理到整幅作品的章法该如何布置等进行耐心讲解,引导学员自已去找出与经典作品中的差距,同时又在今人的章法优势与古人的气韵上去找平衡,告诫学员时刻都得带着思考去学习,才会有进步。
乔堃龙老师说:“中国儒释道三家均以心性修养为主,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道家讲的是“炼心炼性 ”,儒家则要“存心养性”。书法表现人的全部所有,但最终也是心性的传递,可见心性是每个个体一生体验的正果,具体还涵盖有信仰、技法、知识、经验、习惯、阅历、生活经验、以及对未来的预判等等。正由于有众多的复杂因素,具体到今天的艺术实践中,各異的个体经验是无法保持关注点的完全一致,但我们这几位老师的倾情付出,正反应出各自关注的重要侧面,影衬出当代书法趋势中人们应普遍关注、体验的核心方向,中国书法也恰恰是以这种主体传承方式,保持了审美系统的连续性。”乔堃龙老师还以自身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每个学员细心交流,逐个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做精彩的随堂示范。老师对书法表现内涵的陈述可谓眼光独到,示范因人而异技法娴熟,诙谐幽默言简意赅,不时赢得学生们阵阵掌声,唐代大书家李阳冰说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幽至于鬼神之神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书法无疑是表现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啊!随后,他还特别针对书法如何临帖,如何转换运用到创作上来,现场做了创作示范,赢得阵阵掌声。
谈到对大草的临习训练,胡正好助教强调了三点:一是临习的目的在于体会古人一点一画所要表达的意思,特别要体会眼里手中的具体感觉。二是小字大字各有方法和套路,不能想当然把小字放大,特别是大草,应当取法历代经典法帖,从中消化吸收以获得营养。三是草书要充分体现点画和字的气势,这一点在各种书体中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势就没有草书。
朱占华助教说:“要学好书法,临帖是不二法则,但临帖一定得按法帖的章法去临,否则打乱原作章法的气势,临不出韵味来,学不到真东西。所以平时临帖训练就得注重笔法的收放关系,学习其字与字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和大小浓湿枯淡的变化。一定要树立起强烈对比意识,字的大小对比,点画的粗细对比,空间的疏密对比。在行笔过程中 ,准确掌握每一个点画的发力点,起笔的入笔角度要准确,转折处调锋转换不能含糊。”一边说一边作临帖示范,让学员对临帖有了新的认识。
周大全助教对临帖也深有体会,强调说临宋以前的行草应多作绞转平推,减少提按,要注意发力点,适当驻笔调锋后再行笔往下走。写大字应加强手碗的动作来调整锋面的变化及减少细的枝节笔画。
罗小松助教在给学员谈创作感受时说:“创作应从起笔时就要开始注意变化,同一个字可以写得上放下收,也可以上收下放,可以写长点,可以写扁点,可以写大点也可以写小的,主要取决于这个字要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承担什么责任,要顾及其承上启下和左右之间的关系来安排处理。如上面一组写密点浓点小点,那么写到下面就要放开些,写松点细点飘逸点,不停的追求自然生发的变化,这才符合自然书写的本来面目和要求,在创作时可以跳出字帖去自由发挥,那时还总想着字帖中某个字的处理方式是不行的”。
他在示范笔法训练时,又再次强调到章法的布局留白,特别是时下很多作品中出现的长线条,他认为也可以适当采用,但风险是很大的。线条有起必须有收,一波三折要有变化,使用时必须得纵观全局,掌控好线条的走势,向左向右收的微小动作都可能会影响到整幅作品,处理得精彩,会因此加分,可能还会掩盖其他的小瑕疵,用得不好,往往也会因此就被淘汰,所以,大家可以设计一个练习,专门来解决长线条的技术问题。
老师们这些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学员茅塞顿开,领悟颇深,通过这样的专业训练,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创作时,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叶福毅)
部分集训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