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小感》(2018-09-08)

下厨小感(二则)

作者:寇恩


适切的方式

一日盒马促销,买了两块牛腱,兴致勃勃地取四分之一炒了一盘青椒牛肉片。小女啖肉,苦言咬不动。我不信,一尝,确如其言。同是牛身上的肉,为何做成肉片,味道却和以往有大不同呢?难道不同部位的肉,一定要配以不同的做法不成?

特地百度菜肴做法,发现牛腱肉的做法以单纯为多。我跃跃欲试,卤制剩下的牛腱肉。解冻,过水,逼出肉中血水,重新起锅调味卤汁,放入七分熟的牛腱肉,慢炖,中途两次分解肉块以帮助卤汁入味,最后收汁切片,装盘上桌!小女偷着叼肉吃,先生忍不住贪吃了许多,我嘴上说要节制,心里高兴又自豪。

原来,真的是这样,小小一块肉都有它释放自己精华的适切方式。想来,有时候我们没能点石成金,并不是因为顽石不灵,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方式。


耐心

看李安电影《饮食男女》的片头,一下子就懵了——原来家里做一顿饭也可以如此盛大和优雅。老先生行云流水,为迎接三个女儿归来的聚餐,一早忙到晚,烤鸭炖肉炒菜蒸饭,一丝不苟,繁而不乱。看着这样的操劳过程,只觉得美。然后一桌饭菜端上,真是羡慕他的三个女儿啊。

我们的文化,对于“吃”从来不大意,舌尖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到各地旅游,一大享受就是尝试当地的美食,只是回家要下厨自己做,就不大乐意了。我曾经很反感做菜,认为为肚子忙活是不值得的。有时候,一日忙碌下来,就想吃现成的或者泡个面草草打发一下肚子,这可能是快节奏生活中许多人共通的心理。

忙碌会让我们对“吃”麻木,麻木会让我们错失下厨的乐趣。

假期里炖银耳羹。听朋友说只要不停地煮,就能煮出银耳的粘稠状。我于是尝试,煮了1个多小时,以为够久了,还是没有想象中银耳的黏胶状,于是倒入豆浆机来做羹,这下很快,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可是,只有羹不见银耳,只能当米糊一样喝。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是和理想中的银耳羹大相径庭。朋友听说我“首创”失败,急着要送一碗来,我不禁黯然失笑。她那样美好的心意让我温暖,只是我想体会的是那个过程,就像煮西米的时候,看着白米粒在搅拌中变透明,又好比泡藕粉的时候,看着浑浊的溶液逐渐有了晶莹剔透的质感,这样的过程很神奇!在经历变化的刹那我会莫名地惊喜,忍不住感叹物物各有其独特之处,真是不能怠慢的。如果我只是吃一碗现成的西米露或者银耳羹,我将永远不知道它是怎样成为我舌尖上的美味的,那样的话,多喝一碗和少喝一碗其实差别不大,只是满足口腹之欲。

我的第二次煮银耳羹的经历是漫长的。我用一个下午,一边卤牛肉,一边煮银耳。厨房里放着音乐,没有什么着急的事,就对着灶台上的两个锅。五朵银耳,小小的,煮没多久就开始涨挺起来,在温火慢炖中分解离散,充满了一个康宁锅。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银耳的小花在水里上下翻腾。起初是不粘稠的,牛肉都卤好了,银耳锅里的水依旧是清的。觉得单调,就放进了莲心和枸杞,继续慢火炖。足够耐心,绝不着急,看锅里的银耳、莲子翻腾得累了,就关了火,看会儿书,接着继续煮。断断续续地,在晚饭时发现银耳羹开始成形了。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明白,朋友讲的煮久一点究竟是多久,上次失败是自己耐心不足啊。

美味一定和做的人有关系,好厨师一定是耐心的,用养育的心情来伺候食材,让它在灶台上香气四溢,完成食物的涅槃。《饮食男女》中老先生为烤鸭翻身的侧影,是应该仰视的。慢悠悠的动作里,有一个老厨师对食材的珍惜、对家人的厚爱、对自己职业的敬畏。

有闲有暇的时候,不妨尝试用一个午后煲锅汤、炖盘肉、卤个菜,亲历一顿佳肴的出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