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一一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蝎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巴金笔下的高公馆,是一个典型的深受封建制度荼毒的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巴金塑造了许多形象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固执,专横却又亲情未泯的家庭权威高老太爷;委曲求全,懦弱无为的大哥觉新;大胆上进,具有反抗意识的觉慧;还有刚烈纯洁,却无法反抗封建制度的丫头鸣凤等等。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点微弱的光明。书中描绘了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形象,在他们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进的五四思想,然而因为地位和性格的不同,五四的先进思想在他们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巴金在这篇小说中不仅批判残害了无数生命的封建制度,赞扬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许多被封建礼制戕害,做了不必要牺牲的年轻女人的同情,以及心中的悲愤。
书中的梅、瑞珏、琴和鸣凤,四个女人,四种不同的性格,有着四个不同的结局。其中,鸣凤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最底层人物,她被逼着嫁去冯家,去给一个年龄可以做她祖父的人当小妾,却无力反抗;她爱着与她身份悬殊的三少爷觉慧,为了维护她心中这份纯洁的爱,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和觉慧的自私冷漢,她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以保清白,最终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与尊严。她用自己的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及控诉。她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血泪控诉。作品展开这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壁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
《家》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封建专制家庭,在这个家庭,高老太爷化身为封建制度,统治着这个腐朽的家。而他统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专制。在这样的统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约束,权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温暖、温馨?
高老太爷成为人们肆无忌惮的理由。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这是高老太爷的意思”的口头禅,便可通行无阻。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让我深刻的领会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觉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明白是就家庭和旧礼教夺取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但由于他本人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被灌输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以致他养成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反而让他更加痛苦。
通过觉新这个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动要与思想共同进化,否则一旦两者矛盾形成,所要遭受的,将是原来双倍的痛苦。
相比觉新,觉觉慧则将自己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更加付诸实践,他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热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
而现如今,本来先进的五四精神却被有些青年发扬的有些过火,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满着热忱;叛逆也不是对待腐朽的事,而是对待家长和老师;过分追求自由。他们的行为陷入误区,发人深思。
巴金善于构筑鸿篇巨制,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精巧地组织起来,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步步通近高潮。作者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灵魂,有深度、有立体感。
《家》通过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毀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写了先进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太阳普照大地,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迁腐的潜伏。倘若处在阴暗迁腐的现实之中,那么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继承和发展那永不褪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