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花650万美元把女儿送进斯坦福大学又被开除的消息成为热点。
消息称,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招生舞弊案。
山东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花650万美元(约4300万人民币),通过中介的帮助,将女儿赵思雨于2017年送入斯坦福大学就读。
日前斯坦福大学发表声明称,赵雨思已于2019年3月被开除,因为其在申请书中伪造入学材料。
事件还在持续发酵,赵母于3日发表声明称自己“看到报道后,才意识到自己被误导,而其女儿也成了诈骗事件的受害者。
我想花如此心思和巨资,让孩子上名校,却落得如此下场,这绝不是赵家父母想要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取代孩子自己的努力。
这就像《西游记》中唐玄奘去西天取经,要经过除妖打怪,战胜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西天,成功取得真经。而这个事件中的父母,却想用飞机直接将孩子送到了圣地——西天佛国,避开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结果却适得其反。
养育孩子急不得,很多时候,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可能伤害越大。
02
1990年,儿童发展研究人员福斯特·克莱恩和吉姆·费伊发明了“直升机父母”这个词,意为“盘旋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通俗说,就是对孩子过度关爱的父母。
实验精神病理学家格雷厄姆C.L.戴维,对“直升机家长”作了深入研究,他解释说:
这种父母想给孩子最好的,而且总是做得过火。
每个人迟早都会面临威胁和挑战,这时他们需要知道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直升机父母”为儿女一路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这些在保护下的孩子好像成长得更快,却没有机会锻炼对挑战的应变和反应能力。而且家长们的保护行为,实际上是告诉孩子:这些挑战很可怕,你还不能应付。当这样的孩子离开温室进入社会后,很可能因为对挑战缺乏应对的能力,不断产生挫败感,最终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无助。
03
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孩子离开父母进入社会的时候,有能力为自己负责,让自己独立和幸福。
关于这种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掌控感,它与人的能力水平相关。
“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种空洞的“信心”,而是要有实际的能力做支撑。
班杜拉指出,要使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和信心,最主要的途径的实现途径是:亲历成败,并从中获得积极有益的经验。
04
只有亲身经历,孩子才能获得自我效能。
父母要知道这是不可替代的,也不要期望孩子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长大到某一天突然具有这样的能力。
实际上,大人常因为孩子做事效率低,或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不让孩子去尝试。
三岁的小溪自己穿棉衣,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妈妈却说:“宝贝,你穿得太慢了,我来帮你穿吧。”
六岁的乐乐洒了牛奶,自己拿起擦布和扫把来处理,奶奶从厨房冲出来惊慌地叫起来:“哎呀宝贝,你别动,别把手搞脏了,你还小,弄不干净,让奶奶来。”
家长的帮助,帮孩子更快的穿好了衣服,在没有把孩子手弄脏的情况下把地擦得更干净,但是孩子却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有人说,孩子长大了这些事情自然就会了。
但是没有锻炼的机会,这些技能并不会自动长大孩子身上。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父母送孩子去学校第二天就离开,而隔壁宿舍一个女孩的父母陪了一个月。原因是这个同学不会铺床、不会洗衣服,也不太会和同学打交道。
父母在的这个月,不仅忙着教孩子这些技能,还要不停地拜托周围的同学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
最后这个同学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个多月后又回老家复读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学习技能的问题,但其实背后,更是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没有建立起信心,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心需要在经历中积累。
有一天,一岁两个月的小鱼儿怎么都不吃妈妈往嘴里喂的饭。她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一个鸡蛋,在桌子上使劲砸,当她看见裂开的壳,用手扣了扣,特别开心得笑起来。
她小心地用嘴和手协作,把带着蛋壳的蛋白往嘴里咬,然后吐出吞不下去的蛋壳,很满足地吃下去一小部分蛋白。
接着,她看了看餐桌上的饭菜和餐具,然后一手拿起筷子,一手拿起勺子,观察着怎样往嘴里送。每次用勺子挖起很多,送到嘴边时,勺子一倾斜,要掉下去一大半,吃进嘴里的只有一小口。有时候勺子反过去了,小家伙发现舀不上,妈妈教了一次,她就会学着慢慢调整勺子了。
每一个动作都很笨拙,但是都非常专注。
通过这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孩子看到了自己“能行”,是“有用”的,我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05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还取决于在成长过程中反复试错带来的经验。
我们说的“试错”,并不一定要是多么轰轰烈烈的“错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机会。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孩子天生具有极大的勇气,并且热切地尝试其他人能做的事。父母只需要信任他们,给他们鼓励。”
有一次在小区健身区玩。
一个大约5、6岁的男孩看见几个孩子在单杠上倒挂着玩,问妈妈:“我可以这样玩吗?”
妈妈说:“不行,这个太危险了,来玩滑滑梯吧。上滑滑梯的时候小心,别摔下来,我在下面等你。”
孩子小心翼翼的爬上滑梯,正准备往下滑。
妈妈又在下面喊:“等一下,等别的小朋友离开以后再滑,要不然你们会撞上。”
但是一个小朋友下去了很快又有小朋友上来了。男孩等着其他孩子来来往往,最后滑了两次,就说不想滑了,想回家。妈妈牵着孩子的手离开了。
整个过程,男孩都是没有欢笑、没有跑跳,反而有点闷闷不乐。
这位妈妈努力去保护孩子不受伤的时候,其实在告诉孩子:“你能力还比较弱,你还不行。”
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挫败,而且会增加他对外部环境的恐惧感。闷闷不乐就是挫败感的表现。
实际上,5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够在这种场合照顾好自己,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运动了,当他在驾驭这些运动的过程中,就是建立信心的过程。
06
孩子试错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积极引导对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最应该感谢父母的一方面是他们让我有机会不断去尝试。
记得小学三年级,我想买一辆自行车。妈妈说,你得试着自己去赚。那年暑假,妈妈给我找到一个机会——去集市上摆地摊,卖种子。
因为我家就是做种子相关的生意,所以我可以从妈妈那里进货。
每天早上五点,天还是蒙蒙亮,我就要去赶早集。第一天早上,妈妈带着我去。我们找到一块地方,铺开两块尿素袋,摆好用报纸包好的散装种子和包装的种子,就开始卖了。
第一个客户来的时候,妈妈做了一个示范。然后交代给我怎样介绍不同的种子,如果钱不够了去哪里换零钱等等,并向旁边卖鸡蛋的阿姨嘱咐帮忙照顾我一下,就离开去自己县城的门店做生意了。
刚开始我确实特别紧张和不知所措,巴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
后来我想起妈妈说的话:她相信我能做到。而且妈妈告诉我,这个集市很多人都认识她,不用害怕,遇到什么困难,就去向旁边的阿姨和后面的早点店叔叔求助,他们会帮忙。
就这样我大起胆子做起生意来。
集市到早上9点结束,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晚上,当我和妈妈一起算账的时候,妈妈发现我收了一张10元的假币。
我当时懵了。我努力回忆我找出去多少钱。我想起来有一个人只买了五角钱的白菜籽,却给了我10元整钱,我找完钱之后袋子里的零钱不多了。
那时候10元几乎是最大的面值,我生气那个给假币的人让我找出去9块5毛钱,又担心妈妈会因此责骂我,差点都哭出来了。
但妈妈没有生气,她拿起这张假币,教我认识假币,并且教导我:“我知道你迟早会收到假钱,没想到第一天你就收了。做生意会遇到各种人,有的人好,也有人不好,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做生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事,有的事情处理得好,有的事情当时没有处理好,但是没关系,之后总结教训,下次就有经验了。”
这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育,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收过假币,而且走进市场更有信心。那个暑假,我还完妈妈的本钱,不仅赚回来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还赚回了自己的学费,并开立了我人生第一本账户,将剩余的钱存进去了。
妈妈在很多方面都鼓励我尝试,从小到大这样的经验,让我敢于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所畏惧。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提出了一种“成长型思维”,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认为:我是一切的根源,我的态度和汗水决定了一切;我想要挑战自己,当我失败的时候,我可以学到更多…….
父母要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直升机式的监管和保护”,而是将责任交还给孩子,让孩子生发出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和信心。
这才是真正为孩子赋能。
-End-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