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亲事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不要说这世俗,它的确使好多家庭蒙上阴影。
广播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先天是门当户对,后来男主进城上学,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观念,而一成不变的主,实际上就是在慢慢拉开了她和男主之间的门户距离,最终成了男主的鸡肋。
开干洗店的桢姐和我聊天,我们聊家庭,聊孩子,还有聊亲家。
桢姐祖籍扬州,身高一米七零,清瘦,皮肤白皙,典型的一扬州美女。父母是下放学生,老公、儿子和妹妹都在省公安厅上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官宦人家。这样的家庭是我们这些农村人梦寐求之不来的。可她现在为儿子的小家庭愤愤不平。后悔当初假清高没有阻止儿子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现在看着儿子受累十分心疼,帮他一把吧又心不甘。
给儿子置办新房时,考虑到亲家住在乡下,来一趟不容易,就特意买个大户型,预备一个房间,给自己或是亲家有空过来小住时不觉得拥挤,五十往上年纪的人了,腰板都不是很好,于是贴心地在那间次卧里安置了一个硬板床。桢姐是个讲究人,房间的布艺布草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有的还是自己手工做出来的。可现在那间房就成了亲家公亲家母的长住房。
刚开始亲家公来城里开网约车,就暂住在女儿家,买车时花去了一大笔钱,一时半会儿本钱也没挣回来,也就没想去租房子,就这样在桢姐的那个次卧一住就是半年,桢姐心里虽然有点不乐意,但嘴上没说,她是条件优越的城里人,说出来一怕伤了亲家的自尊心,二怕儿子夹在中间不好做人,所以想快过年了,年后亲家公还能不搬走吗?不会这样没有眼力见吧?
没成想下雪路滑亲家公摔折了腿,儿媳妇又身怀六甲,儿子只好把岳母接来伺候岳父。几个月之后亲家公伤好了,孙子又出世了,亲家母以伺候月子为由,就这样亲家公亲家母理所当然地住下了,老两口子的随身家当也都搬进那房间里,把这里当成了临时的家了。寒暑假期间,小闺女也来这里,因为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即使是打地铺。
虽然桢姐看不惯亲家公的做法,但每周去看望孙子时都还多带点菜,担心儿子负担重,一大家子吃饭呢!人情都是相互的,可亲家却视若无睹,从来都没有带过家乡的土特产,连一颗白菜都没给桢姐带过,还说风凉话,你们城里人,家境好哪看上我们乡下的东西?
桢姐就不能理解:同样是父母,我为了给他们小两口创造一个二人世界,花了那么多心思和金钱,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不是送米就是送油,你们也是为人父母的,怎么就忍心去妨碍?去剥削?而且你们现在又不是失去劳动力?
亲家的理由是:我闺女养这么大,供她读书上大学,现在她成家立业了,经济状况好了该她回报娘家的时候了,还有一个妹妹没有长大成人呢,再说我和自己养的小孩住在一起有什么妨碍不妨碍的?何况我们还要帮她带宝宝呢!我穷我没文化我就这样!我住女儿家有什么不对吗?说多了你就是看不起我们乡下人,我要像你那样的家境,我也买房出去住!省的让你说我们占你家便宜!他还有理了。
这和占便宜有什么关系呢?抛开经济方面问题不说,你已经妨碍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也糟蹋了别人当初的良苦用心,这是观念问题,这是门户问题。家境好也是错吗?就该变相养活你们一家子吗?没错这也是你的女儿家,你可以说,既然看不惯就别来,也不缺你送的那口吃的。但这也是我儿子家哎?我们也就一个孩子,我们也想天伦之乐带孙子,也有孤独的时候,那我们是不是也有理由和孩子一起住呢?如果我把这些想法都说出来,不就是让他们小两口为难吗?同样是为人父母的,怎么就不能为孩子们多考虑一下呢?
现在经济这么发达,也没有什么城乡之分了,好时代提高了一些老农民的生活水平,却不能提高他们落后的思想,也改变不了他们自私自利的穷人法则:我穷我是弱势群体。
最后桢姐再三嘱咐,与其说是嘱咐不如说是警告我,以后儿女讲亲事。
一要看双方的经济状况,悬殊太大不能讲,免得日后一方玻璃心,占了便宜还卖乖。
二要看风俗加饮食习惯,不要你爱铺张我爱节俭,你爱吃米我爱吃面,互相不能迁就,长久不了。
三要看家庭成员文化背景,能否长久美满就看这点了,婚姻本来就是两个家庭的事,家庭成员的和谐度是美好婚姻的防腐剂。
说到底婚姻还得讲究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