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就属魏国人才最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本来觉得有荀彧、荀攸、贾诩等人就够惊才绝艳了,仔细一瞧还有漏网之鱼,刘晔,字子扬。
佐世之才
看到刘晔这姓氏就知道他与汉室沾亲带故,他是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说是英雄不问出处,但这个身份也给他带来不少困扰,或者说避犹不及。刘晔7岁时母亲就过世了,临终交代他“你父亲的侍从像个谄媚小人,就怕我走了他害得家宅不宁,希望你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一个7岁的小孩,足足把这句话记了6年,刘晔13岁那年对兄长刘涣说“是时候执行母亲的遗愿了”随后就亲手干掉了那个侍从,到母亲墓前祭拜。刘晔的父亲刘普当然很愤怒,无缘无故杀我人干嘛,但是刘晔一句“老妈遗愿,要罚就罚吧”就把刘普剩下的话全堵回去了。
秦舞阳13岁杀人知名当世,特地被选为荆轲刺秦的副手,不巧刘晔初次杀人也是13岁。更巧的是月旦评的主持者许邵也在淮南,听了刘晔的事迹给了个评价“佐世之才”,再结合他曹操的批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刘晔和曹操在一块太搭了。
当然刘晔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辜负许邵的点评。
汉室倾颓入曹营
刘晔最开始没在曹操麾下,毕竟也是个汉室子弟,他先选择了郑宝,还要把他的好友鲁肃拖下水,也就是周瑜机智留下了鲁肃,要不这两兄弟可能就到曹操麾下聚首了。郑宝也不是好人,还干着劫掠百姓的事,刘晔很看不上他,躲了许久还是被郑宝找到了。
于是刘晔准备趁着接风宴干掉郑宝,这边刀斧手都埋伏好了,就等着摔杯为号,哪知道郑宝不按着剧本走,偏偏不好喝酒。刘晔这边一看给了信号伏兵也不出来,干脆自己来吧,他拔刀直接砍翻了郑宝,然后收拢了郑宝的兵马。
刘晔一个汉室子弟也不想割据一方,索性把兵马送人了。不光送兵马,刘晔还附赠一条谏言“别听孙策的”,然而刘勋还是太贪,信了孙策的话,结果被孙策投了老家,刘晔知道事不可为,转身就投靠曹操了。
算无遗策
在曹操麾下刘晔还是有所发挥的,不管你听不听,刘晔充分发挥了他算无遗策的能力。 曹操想打山贼陈策,看到人家几万人还占据地利,派了先锋也没能拿下陈策,这时候曹操犹豫了开始征集意见,众人都说山高路险算了吧,只有刘晔坚定地说“能打”,随后附上一计,让曹操顺利拿下陈策。
曹操打张鲁时,觉得军粮没带够又犹豫了,都准备让夏侯惇撤退了,刘晔又表示打就是了“不如致攻”,事实也不出所料,曹操成功击败张鲁拿下汉中。
汉中这个位置对于蜀国来说太关键了,刘晔顺势建议曹操进攻蜀国,可是曹操拒绝了,等过了7天,听说蜀国的状态是“"蜀中一日数十惊”,人心惶惶的刘备都压不住了,曹操又心动了,但这时候刘晔表示“现在想打?晚了”,这回曹操听话了,安心撤退。
机关算尽太聪明
曹操这边说着“授晔以心腹之任”,把他视为心腹之人,还遇事不决就问刘晔,一夜几十次“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但是汉室子弟这个身份太膈应了,或者说曹操在刘备那受到了伤害,刘晔始终没能被重用。
刘晔说孟达要反,曹丕不听结果孟达反了;刘晔说魏讽要反,曹丕不信结果魏讽反了;他说公孙渊会反,曹叡不听结果公孙渊反了。
孙权称臣时,刘晔说孙权还会反的,曹丕还非要封孙权“吴王”,封侯可以乱封,王就不行了,人家刘晔都说了“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曹丕就是不听,这次孙权真的名正言顺了,那接下来自然是反叛咯。
刘晔好好的建议先“联蜀伐吴”,被曹丕这么一闹,什么都干不成了,曹丕一生气就要伐吴,刘晔告诉他孙权不会来迎战的,果然孙权就没来。偏偏曹丕还不服,他说“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简单来说曹丕就是找借口,非怪刘晔没有提出具体计谋,你一个君主都定不下大方向,还怪人家不给计策咯?
这碗鸡汤没啥用
总之刘晔在曹操、曹丕时代都没啥机会,但到了曹叡时代就不一样了,也许是鸡汤喝多了,也许是被现实打败了,刘晔彻底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那个直言献策的人了,他开始曲线救国了。
刘晔和曹叡关系很好,曹叡刚即位谁都不见就只见刘晔,一聊就是好几天,刘晔出来就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比不了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曹叡肯定要和他哥俩好呀,“又大见亲重”。
刘晔的办事风格整个就变了,他变得极其圆滑,大臣们说啥他就在那附议,只有私下里才会对曹叡说他的真实意见。就拿伐蜀这件事来说吧,表面上刘晔和大臣们都是不赞同,私下里刘晔还是坚持要伐蜀,另一个备受曹叡宠信的人——杨暨是这个建议的头号反对者,但在刘晔的圆润处理下,杨暨和曹叡对他都很感激。
刘晔都这样了,老天还是不放过他,有人对曹叡举报他说“他就会顺着您的话说,您试试反着说话,如果刘晔还是顺着话茬说就有问题了”。曹叡一试果然如此,自此疏远了刘晔,而刘晔真的接受不了这么残忍的现实,我都喝了这么多鸡汤了,就这么对我?
英雄真的不问出身?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算无遗策有何用,七窍玲珑有何用,活得久资历老又有何用,这名利场刘晔真的看不懂,最终他疯了,忧郁而死...
刘晔这一辈子就是反鸡汤的一生。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