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约占用您宝贵的三分钟
-01-
第一次被搞疯是什么感觉?
周末与朋友小聚,原本一帮不正经的女人们,竟也聊些靠谱的事儿。年龄最小的六娃已工作三年。她总说自己命不好,每次签大单的时候,总是由于同事的小儿科错误而使自己与丰厚奖金擦肩而过。一次可以理解,两次可以忍受,三次以上就是命不好了。想想这几年白白浪费的时间,不知未来在何方。
女人们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有人让她换公司,六娃说,哪都这样;有人让她换行业,六娃说,不知道干啥;有人问她喜欢啥,六娃说,不知道喜欢啥;有人说她安逸惯了,六娃说,我也能经济独立……总之,这个小妮子成功地把我们弄岔气儿。
讲真,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破了。
《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想来,这样的人,一定是父母的乖孩子,领导的乖员工。也难怪,枪打出头鸟,配角的性价比或更高。
认识张洋大帅哥已经四年了,他是总裁办帅到天际的文案专员。常态工作是做会议记录、公出给总裁拎包。春节前,我受邀为企业BOSS做专题培训。茶歇间,又见拎包的张洋。
“怎么没机会上台阶?”“咱打小就是乖孩子,打酱油不洒就哦啦。”
临别时我还是忍不住送他一句话:别总做伴郎啦,是时候当一回新郎吧。
-02-
心理学有个叫“自体”的词儿,即人的总体人格。在每个人格系统中,都包含着“真自体”和“假自体”。面对需求和欲望,真自体强调积极的发展状态,假自体则意味着退缩和规避。
儒家讲求中庸之道,但绝非平庸。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此时要当好配角。假自体主导人格系统,比如用谦让、妥协,掩饰真实欲望,保证真自体的发展。但过犹不及,当假自体占据大多时,便会抹杀个性。那些身患“配角综合征”的人,莫不是对真自体的压制和拒绝所导致。
读研时,我外教课分数极低,不是学艺不精,而是课堂参与度不高。一向极度讨厌上课的我,每次都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占座——占最后一排座的角落里。期末考试时,老外问我,你为什么总坐在最后一排?我用英语熟练地回答,因为我不想被人关注。老外生气地说,尽管你的口语说得很好,但是我不喜欢你,我不会给你高分。
在老外眼里,课堂上,老师只是提问题的配角。作为学生,你若无做知识主人的劲头,焉能出类拔萃?
-03-
初涉职场,制定职涯目标,是从选择当“主角”还是“配角”开始的。从小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石悦,拒绝清华北大学霸的初始设置,跨界当起网红女主播,另僻职业蹊径。即使不被少数人看好,却有大众点评提升点击率。
而那些只会在路边鼓掌的吃瓜群众,常囿于配角意识,不愿出头,甘当“乖孩子”。在职场这台戏里,虽无配角不成戏,但没有主角意识的配角,与跑龙套有何异?出局,只是时间早晚。
激活个体的潜能量,是企业文化之道,也是职涯规划之术。每有评先创优发绩效奖时,常伴有“这人挺好”“那人优秀”的评说。挺好和优秀还是有一段距离。管理心理学将这段距离称之“安全距离”。
甘做“乖孩子”的人大都愿呆在很舒适的安全距离间。“配角综合征”是人初长成时的“设置”,而后慢慢变成了现在的“位置”。
曾经有一个93年的小男孩问我,他父母都是公务员,在当地给他安排一个中学老师的职位。这并非他的职业之愿,他也想去一线城市闯一闯。可是既怕闯天下不成功,又不甘心当一辈子中学老师,毕竟父母的话不能不听,做人首先要孝顺。
我向来对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深表反感,但出于礼貌,我只回复了他一句话,路要你父母指,你长脚做什么?一个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孝顺?
-04-
不知哪个伴郎、伴娘愿终身做配角?乖孩子若不“解冻”,你的心理就永远是冻龄。冻龄的人没有追求卓越的心机,你认识谁都没用。甘愿低开低走的职业人或也常被夸之“人不错”,可马屁是空洞的,赞美是具体的。获得赞美的人往往有挑战高难度的故事。
当然他们上台阶的机遇会随时撞上来。机遇就是改变生命运转的时间节点,无关乎你的起点是平原还是盆地。所谓“二八理论”中的那20%的人多是高举高打者。
林语堂说得好:“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配角不是不成长,但主角更能抬得起头,迈得开步。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收获价值自我。美国首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告诉我们,“只有亲耕一片田,才会得到超出预期的收获。”
那个更勇敢执著、从未退缩的人,总会找到一座爱乐之城,实现对自己的期许,变配角为主角,成为那灰烬中涅槃的凤凰。
虽然我不能为好朋友设计一条适合她的职业路径,但是,总希望她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哪怕只有一次。
把拿破仑的一句话送给你、送给我、送给他:“假如没有尝试的机会,能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