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调控失败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奥普拉悖论”(Oprah Paradox)、“路怒症”、“拖延症”、“手机控”等。其中“奥普拉悖论”是描述了减肥者越减越肥的现象,反映了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局限性。关于自我控制力量的有限性,Baumeister等人(1998)在其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中进行了系统论述,该模型指出自我执行意志(volition)活动要利用某种有限的资源(类似力量或者能量),并且先前的自我控制行为对随后的意志活动具有破坏作用,他们将这种破坏作用描述为自我损耗(Egodepletion)。之后,Hagger等人(2010)对自我损耗的大量研究进行元分析, 对自我损耗的界定做了如下描述性:“正如肌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会变疲劳,导致力量下降一样,自我经过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资源(Self-control resources)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Depleted),这种状态(The state of diminished self-control strength)被称为自我损耗。
在医疗领域,生活方式病带来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而该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源于得病后不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目前健康管理领域最头疼的问题。在“知-信-行”健康管理模式的推广中,很多慢病患者知道了健康行为,也相信了好的生活方式会改善身体状况,但就是坚持不了。问题出在哪里了?是医院推行的行为可操作性不足,还是病人无法学会这些新的行为?在了解了医院具体的健康管理宣讲和培训后,笔者貌似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医院推送或者建议的健康行为多属于目标导向行为,这些行为的执行是否是高度依赖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呢?笔者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招募了20个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20人分成了两组:a组和b组。我们要求a组患者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记录每天的食谱,越详细越好,告知是为了了解病人的饮食情况(其实这是健康管理行为中比较常见的健康行为之一,即监控饮食);要求b组患者只记录每天吃饭a的时间(相对比较简单),那么a组患者其实就是健康行为执行组,而b组患者就是对照组。一周后,所有的患者到实验室完成一项测试——simon任务(这个任务能反映被试的转换和抑制能力,即自我控制能力)。结果发现,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在simon任务中反应时更慢,错误率更高,表明健康管理行为消耗了被试的自控资源。这也就是说,在给患者推送健康行为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我控制资源或力量,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设置太多的目标行为,否则他们可能会因为自我损耗而导致生活方式改造失败。除此之外,在健康行为被推送或建议的前三周一定要密切跟踪患者的执行情况,三周之后目标导向行为开始逐步转换为习惯行为,此时行为对控制资源的依赖或消耗降低,患者一般都可以做到自动执行了。
总之,要解决自我调控的悖论,勉强在所难免,但不能太过强烈,否则容易放弃;其次坚持行为,不断重复,其结果是“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海子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来,他卧轨了。计划的内容太多,勉强浓度太大,无法过度至习惯。
如果你明年不想再用今年的计划了,那么就把你的规划再删删吧。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