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5岁失业的职场人
丧失了“工作自由”
在一篇讨论中年危机的文章下,我看到一个吐槽:
“一直觉得HR口中的35岁定律很可笑,仿佛一个职场人就不该在35岁还在求职。”
35岁定律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赤裸裸的现实:很多行业,对中年人都不那么友好。
前阵子,IT界的蓝色巨人IBM因为裁员风波,引发了不少关注。一位在IBM工作24年的老员工称,公司解雇他的理由是:年龄。
实际上,这个老员工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在过去6年里,IBM就裁掉了2万名40岁以上的老员工。
与裁员同时进行的,是7000多个空缺职位的招新。
在互联网行业,便宜又好用的年轻劳动力,早已成为老板们心照不宣的招聘标准。
那么在其他行业呢?
黄磊在《小欢喜》就上演了中年人再就业的困境:一个有20年私企工作经验的法务高管,转行当律师有多困难?
除了要花一年考证,还要从最底层做起。
从最底层职位做起,各种脏累活全往身上压,即便能力不输小年轻,但体力依然吃不消。
最要紧的,中年人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倒数阶段,公司早就不期待你爆发潜力了。
留给中年人的职业空间越来越少,他们失去了职业自由。
02
比中年危机更可怕的
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在《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中,作者用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集体下岗的故事。
在简斯维尔,运行了85年的汽车装配厂宣布停产,工人们全部失业。
作者追踪了这帮失业人群的去向后,发现了一个现象:习惯稳定和优渥生活的蓝领中产,对生活信心丧失,抗挫能力也随之降低。
比如失业的工人——40岁的杰拉德,在一所技术院校,学习爬公共事业电线杠的技能,希望来年能去应聘能源公司。
在一次实训课程时,他不小心从电线杠上摔下来,皮肤被擦红。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小插曲,引发了他一系列恐惧,生怕自己日后会摔死,学成后找不到工作。
开学两周后,杰拉德退学了。
中年人的承受力一直被高估,被别人高估,也被自己高估。
因此,他们失业后,面对家人常常不知所措,总想着独自解决好一切,再安安静静地过渡。
当生活失去掌控后,自尊心强烈的他们,瞬间像20来岁的年轻人一样,崩溃得号啕大哭。
03
无论在哪个年纪
都不要丧失重新开始的勇气
最近在豆瓣上,有一个分享退休妈妈再就业的帖子,激励了不少网友。
这位妈妈退休后,辗转在多个工作岗位,一刻也不歇着,比如:
在一个平均月薪3k的二三线城市,找到工资5k的车间流水线工作;
被一家不招高龄女士的酒店破格录取了,对方还主动提出给涨工资。
给小店做记账、再到超市的服务员、码货员,这位妈妈退休后的跳槽经验不比当代年轻人少。
像招聘瓶颈,薪水待遇,这位再就业妈妈也遇到过。
关于她就业成功的秘诀,大概就像作者所说的“在她心中,工作无贵贱,都是工作,好好做就行”。
对于大多中年失业者来说,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维持住原先的体面,做到”光荣退休“。
《小欢喜》中,45岁的方圆失业后,迫于生计,他甚至想过去应聘外卖员,毕竟一个月可以挣个万把块。
他也憋屈过,政法大学毕业,一辈子勤勤恳恳,结果到最后还落得个“被裁”的下场。
人生就是这样,即使什么也没做,生活也不会放过你。
最后,意气风发的方圆,选择直面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当了一名司机。
而他的乐观和勤恳,也让他有了意外的收获——当一个配音演员挣外快,也算是圆了少时的梦想,生活又有了新乐趣。
愿每个在逆境中的人,都能与自己和解,有勇气重新开始。
04
中年保卫战
从入职那一刻开始打响
最后,我有4个小建议分享给你们,让大家能更从容地跨过中年这道坎。
1. 要做两手准备,趁着年轻多储备一点技能,应对生活随时的暴击。
在《简斯维尔》中,失业的工人终于看清了环境真相:
活了50年后才发现,做对每一件事还不够。
至少不能保证永远按计划生活,就像他的父亲、岳父、他的叔叔,以及数千工人男人,几代人,计算着自己在装配厂度过的日日夜夜,当年数累加至30,就可以退休。
读起来很扎心,很绝望,但也是事实。
现在的行业迭代的速度很快,有时候不是行业淘汰了你,而是你所在的行业被淘汰了。
所以,要适当地保存一些“经典长存”的刚需技能,比如写作、口才、数据分析能力......
2. 核心技能。
有一位资深HR曾说,企业用人不全是遵循短板定律。
恰恰相反,企业看重的是你的长板。你的短处,会有团队其他成员补上。
任正非曾经说,“一个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比如技术能力非常强,却不擅长交际的人,在华为并不少见。华为正是依靠这样的员工,从2G突破到3G。
有些人在职场,什么都想学一点,每一样都浅尝则止,但没有一项特别突出的技能。
这样的人,当吃完了年龄红利,很快就有人将其取而代之。
3. 做事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稻盛禾夫提出一条乘法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热情和能力都是正值,但思维方式却可能是负值。
但思维方式是负值时(即方法错误),你投入的热情越大,失败的代价就越沉重。
所以,把热情和能力投入在正确的方式上很重要,少走弯路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因此,我鼓励大家,要多多向一些行业牛人讨教方法,哪怕是花钱买经验,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人的这一生,就像《活着》所描述的一样,拥有过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命运一件一件拿走:包括社会地位、工作、财富......但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能与命运死磕到底的人,永远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