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课题研究那些儿事

      最近,迎来了“课题焦虑期”,因为又到了一年一度课题立项、结题的日子。

    先说信息发布者,就足以让人心生焦虑:一面发布课题指南,通知进行课题立项;一面通知相关课题进行结题,整理资料。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各项课题,省、市、县各级课题。尽管不断揣摩斟酌语言,无奈文字的沟通不及地道河南话的交流,几秒后电话四起:“姐,我的课题是什么时候结题?”

      再说工作群里接二连三的信息,亲爱的老师,您蒙否?立项者则壮志凌云,眼中一切皆是诗和远方;结题者则焦头烂额,心里只觉一切来得太“惊喜”。犹如热锅里煮沸的水落了滚儿,接下来才是静思量,细思忖......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做一名科研型教师,也明确指出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然而,实际中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定职称使用证书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目标价值如此,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焦虑感多,幸福指数低。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试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工作实际出发,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不断探索,这个过程中,一定能有同伴灵感的相互碰撞,也会有小小成就感的萌发,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喜悦。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这种幸福感,只能说明对于真正的课题研究我们从未开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课题研究带来的教师成长必然是在一次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项完整的周期中获得。单单说整理结项资料的过程就会有不小的成长。别人整理课题时,旁观者说得仿佛也是头头是道,大家谁都也可指手画脚两下,换来当事者好似豁然开朗,而在整理中发会现,需要你理清思路,论证足够有力,前后必须逻辑,语言描述准确清晰,这对你的统排安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排版编辑能力、审美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嘿嘿,这些领悟与成长是不是已经超越了苏霍姆林斯基课题研究幸福感的范畴?

        看来,现在你我正走在超越大师幸福范畴的路上,那就幸福的出发吧!谨以此文送给同我一样处于课题结项的你,你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