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幸福的味道吗?”
“嗯......什么是幸福的味......?”
没等说完,一把勺子就塞进了我的嘴里,灌满了黏黏的东西。
“腊八粥。”妈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又用勺子将溢出嘴角的腊八粥顺着脸蛋刮了刮,送进了我嘴里。
这个记忆片刻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直到成年后才发现,人对情感的认识总容易牵扯到食物。小时候,对家里的一切情感寄存多来自那一道道百吃不厌的菜。酸甜苦辣咸,五味中,甜是唯一让人幸福的味道。而这一味道出现在腊八这天,像有某种特殊的寓意:让这一年,不管怎样,都有个幸福的结局;让下一年,无论如何,都有个甜蜜的开始。
到了腊八,也就近了年关,这一切都从一碗粥开始。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汇在一起,小火慢熬,渐渐变得粘稠,甜腻,热腾腾的粥在寒冬里温暖了捧粥的手,喝粥的胃和想家的心。
村里的老人说吃豆腐的人有德,因为他甘于清贫,喝粥的人有福,因为容易长寿。那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后生们总忘不了腊八这天的一碗粥,或许这一年很难,或许这一年很顺,或许这一年很苦,喝了这一碗粥便有了慰籍,满足,抚慰,这粥里的甜便平复了千万种情绪。
甜,是包容的味道,遇见了酸,可以有酸甜的藠头;碰见了辣,便有了酸辣的面条;参合了咸,还能创造出独特的鱼香;就算是中药的苦,也能快速消除曾经的痛楚。甜甜的气质像幸福的人,即便抓了一首烂牌,也尽力不让自己过的糟糕,美好而幸福的结局总让人不经意地觉得过程中的一切艰难挫折都是值得的。幸福的人更懂生活,是生活的调味高手,如果拒绝不了来者的口感,何不换个味道试试?
幸福是极具个性的感受,似乎唯一的共性是关于家。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家就是团圆,团圆就是幸福,家就是幸福的港湾。不论天涯海角,不管过的好与不好,一碗腊八粥将人带回儿时的模样。这年,要在家过。
家,是包容的地方。文化的根脉起源于家,根脉的文化离开不了家。我们通过种种仪式建立起强调机制,好让这种文化得以强化,传承,仪式感的意义便在于此吧。一整年最看重除夕这一顿饭,长辈们更是早早地从腊八就开始准备了,甚至将步骤编成童谣,朗朗上口,口口相传。
不同的是,外婆在这一天通常会做一碗面条吃,她觉得面条更好吃。生火,打上井水,现摘葱叶,热锅烧水,水开,下面,打入一个土鸡蛋,开碗,捞面,出锅,配上自己做的霉豆腐和冬笋炒腊肉,外婆的腊八节就这样开始了。外婆说,不着急喝粥,趁我还有一颗牙,多吃点面条,粥没牙的时候再喝。
管它面条还是粥,每个人期待的不都是心向往之的那种幸福么?我们赋予食物这些意义,好让我们的情感有地方储存,让这些抽象看得见,摸得着,闻得清,吃得到,实实在在地让人心安。
腊八的粥,甜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