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网络发现总能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崇尚自我修行,修人品。觉得谈钱就显得品位很低。整个生活都是风花雪月,岁月静好。
好像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虽然自己没有什么钱,但是特别清高要是有人和我谈到钱,就打心眼里觉得这个人太俗了,瞧不起对方。过年互相问好,要有人说过红红火火,恭喜发财,我都觉得特别尴尬。
一直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才是重要的呢,好像是梦想,感情或者是内心的清高,还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成长,认知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慢慢的发现自己现在反而不爱和那些嘴上挂满“人品”“未来”的人打交道。
如果一个人天天喊“做事先做人”,这样的人,反而很难成大事。总觉得人到一定的年龄喜欢务实一点,喜欢厚重一点,有质感一点,太过飘渺的东西反而不太喜欢了。
因为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先做事,事成了再做人。如果事不成,你过分的强调人品,真的意义不是很大?
载入史册的名人,永远不是因为他的人品,而是他做了什么事!
像阳明和曾国藩都强调:事上练!从事看人,非常准。而事是很抽像的,唯一能把它用数据化表现出来的就是赚钱。
就比如学习,有很多人疯狂的迷恋学习,那么你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有用呢?检验学习的标准就是变现能力,你学到的东西,是不是实用,是不是能够给你变现赚钱。或者让你在赚钱的这件事上变得简单轻松。
其实现在真正会赚钱的人,持续多年赚钱的人,往往更有学习的能力,更谦卑,更刻苦,更有毅力。
前几天还和朋友在聊天,说其实真正的修行就是赚钱,修人性,修人品,修人格。比任何一件事都要好。只要能把赚钱这件事搞懂,就会发现能搞清楚很多事。
有些人说自己在修行,特别节俭的生活着,内心觉得特别富足。这本身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生而为人,不能光光只求自我的精神追求,我们还是一个家庭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个体,我们是不是能做到上对老人做到赡养,让他们衣食无忧的过好老年生活,对待孩子是不是能做到一个优秀的榜样,让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属于一种修行。
对自己个人的修行,从行为上修是自修,不给社会添乱,减少社会压力也是极好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在钱上修,而且能修好了,才是真的修。
朋友听了,突然大悟说有道理,很多人总是说在修行,那么如果真的面对一堆钱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安心修行呢??
人生的这场修行,就是打磨人心对钱的态度,搞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能把钱给搞出去。用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打磨自己的赚钱能力,又能够合理的方式方法把这些钱花出去回馈社会,才是大智慧,而且还能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