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有些医生总是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有时候我们真恨不得立即读懂医生那些符文似的诊断书,搞清楚到底是重病还是吃点药就能好。
可是为什么医生说话总是藏一半露一半呢?
或许看过《风之岬》的朋友能得到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渡边淳一,他196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不久后便开启了写作生涯,凭借《死化妆》、《光与影》等小说获得了日本各大重点文学奖,后来本《失乐园》,引发了热议,这本书在二十多年前便传到了中国,我也看过。
而今天要介绍的《风之岬》就是以他的行医生涯为蓝本,创作的半自传体。
从医生到作家,再到知名作家,这一类的名人不少
或许研究人体,并透过人体看到人性,又或许在病患的痛苦中,体味到了人生百味,敏感又无法疏解,使他们弃医从文吧。
鲁迅:胸怀大志,爱国爱民的大学者。当他学医归来之后,本想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数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于是“弃医从文”。
毛姆: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原来是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着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
冯唐: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他利用闲暇写了多个长篇小说和散文集,轻松拿下人民文学奖。
余华:命运的顺流而下当了好几年的牙医,“黑漆漆的口腔是世界上最美丽风景的地方”,他疲惫于病人口腔与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写作成了他的新出路,他羡慕那些在文化馆工作的人,不用准点上班,自由的生活。
著名的作家渡边淳一,也是弃医从文的典范。
我在少年时代也看过《失乐园》,当时是为了猎奇,人到中年才明白,那是一种人性扩张到了极致,才发生的疯狂扭曲。
《风之岬》讲的是他在日本刚毕业分配到中心医院,又被中心医院调到乡村小医所行医的经历。
故事很简单,敬介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市医院,却因为乡村人手不够,借调到那里暂时工作。
市里的医生都有这个习惯,下放到乡村行医,这件事有利有弊,那里风景优美,人性纯朴,有优厚的待遇,留守之后回来还会变得有资历。
坏处就是那里太过于偏僻,病患也很多,而过去的医生都没什么经验,即便出了医疗事故,也无可奈何。
我们这位敬介医生,连手术台都未上过,因为临时借调院长特许,他才参加了几次阑尾手术,还是在主治大夫的监控下。
果然,初到乡村诊所,他就遇到很多麻,不会给孩子翻眼睛。面对烫伤的患者母亲,发出的问题,孩子会不会留下伤疤?他也无法告知,只是询问了一下母亲,按照之前医生的诊断,换了个说法,便赢得了孩子母亲的尊重。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让敬介逐渐明白,人们的思想是麻木的,人们盲目的信任任何医生,只因为一个称呼,并不在乎他们是否真的懂医术,是否真能够胜任这个职业,便匆忙将生命寄托在了他们的手上。这引发他无尽的思考。或许这就是他成为知名作家的起因吧。
所以我们在看病的时候,也要知道,为你诊断的是否是有经验的医生,觉得不对,赶紧换医院,不要耽误了病情。
记得在我怀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去医院做B超,结果两个实习大夫操作,研究我肚子里的宝宝整整半个多小时,一会儿说宝宝的脑袋太圆了,会不会有毛病,一会儿又说,上次看到的也挺圆,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搞得我出了医院,心情不好。
这本书主要通过做为医生的敬介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医生面对病患的时候都在想什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角度非常新颖,心理活动充分,渡边淳还是一位反战人士,在这本小说中也可以窥见一斑。
喜欢日本文学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本《风之岬》,借日本乡下的风与海,天与景来抒发主角的主情,融情于景的功力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