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星稀,夜色如水,树影婆娑,河水叮咚。七月初七,是这个村庄的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欢腾了一天的小村庄早已安然入梦。
老武家院子里却亮着一盏明晃晃的大灯泡,照的半个夜空通红。
老武的媳妇要生娃儿了,老武的爷爷蹲坐在门墩上,吧嗒吧嗒的抽着老旱烟,奶奶踮着小裹脚不住的张望,爹娘忙乎着烧水,老武和两个儿子在屋外踱来踱去。
眼巴巴的望着纸糊的窗户,似乎要穿透那薄薄的白纸。
武婶的叫喊声从一声声的低吟渐渐浓密起来,紧接着一声接一声的惨叫刺破夜空的平静,老武已经经历了两次这种情形,但这一次,他的心跳扑腾扑腾的,仿佛要从嗓子里飞出来。
他使出浑身的劲儿不停地搓着手,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子,不时用手抓抓头发。
“哇……啊……”,一阵婴儿的哭声从屋子里飘出来,接生婆撩起帘子喊了一声:“大喜呀,是个女娃。”
老武露出大板牙,憨憨的笑了,慌忙到厨房去端热水,大武小武在院子里雀跃的喊着:“有妹妹咯,有妹妹咯……”,老武爷爷奶奶忙去屋里摆好香腊纸感谢祖宗,感谢织女。
七月初七,乞巧节,是拜织女的日子,既然上天恩赐,那就叫织织吧。意在心灵手巧。
果然是天赐灵儿,织织从蹒跚学路开始,就围着母亲在厨下做饭蒸馍,看着母亲捏出的花馍样子,织织胖乎乎的小手也捏出个形状,别看小人儿,手巧着呢,也能捏个小毛毛虫出来。
看着母亲做衣服鞋子,也能自己剪纸做个布娃娃出来,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去跳舞,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是她最期待的节日,因为可以连续跳一个月舞。
花开了又谢了,叶绿了又黄了,燕子从南飞来了三次,织织出落成了水灵灵的小姑娘。
村里的孩子风吹日晒,脸泛着特有两抹红,唯独织织白的像刚磨出的小麦面粉,樱桃小嘴,月牙眉毛下嵌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像极了咕咚咕咚外冒的泉水。
织织终于等来了真正参加乞巧节的机会,按照古老的习俗,满五周岁到未成年的女孩子都可以去参加。
织织坐在阴凉的葡萄架下,望着天上的织女星,仿佛自己就是心灵手巧的织女了。不知不觉,靠着葡萄架就睡着了,梦里,她在一个银白色的舞台上翩然起舞。
乞巧是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某地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中国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体现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这就是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后记:写本篇目的为圆自己童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却未能如愿。